□易明琤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县城一所中学任物理教师,但家庭的影响和个人兴趣爱好,让我成为一名文学中年,时代的变革推动文学浪潮澎湃,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了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尤其是作家古华的《芙蓉镇》和《爬满青藤的木屋》,那细腻的笔触、鲜活的人物、深刻的时代洞察,让我沉醉其中。小说《芙蓉镇》后来被搬上银幕,更是声名远扬,也让我对那个虚构却又无比真实的小镇充满了向往。

去年9月,我终于踏上了前往芙蓉镇的旅途。踏入这座小镇,仿佛一脚跨进了古华的小说,又似走进了谢晋的电影世界。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古旧的建筑错落有致,街边的店铺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恍惚间,胡玉音、秦书田这些书中人物就要从某个角落走出来。

街道两旁刘晓庆米豆腐店比比皆是,招牌上笑容妩媚的刘晓庆看着路人,我也不由得驻足,久久凝视这位风姿绰约、永远漂亮的四川老乡。我们走进“土家记忆”饭店,店内熙熙攘攘,游客们都想尝一尝这闻名天下的米豆腐。米豆腐类似四川的凉粉,但没有凉粉好吃,可能是湘味和川菜不同口味的缘故,虽然如此,但我仍能感受到它独特的文化韵味。吃着米豆腐,我不禁想起刘晓庆在电影里饰演的胡玉音,她把这个勤劳、善良又命运多舛的女子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刘晓庆亲自苦练做米豆腐,拍完戏,她甚至成了芙蓉镇的终身名誉镇长,足见她对角色的投入以及电影对小镇的深远影响。
这部电影能如此成功,离不开导演谢晋的卓越才华。谢晋是一位善于挖掘人性、反思历史的导演,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顶着压力将《芙蓉镇》搬上银幕,让观众看到了“文革”时期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对电影节奏的把控、镜头语言的运用、演员的指导都堪称一绝。比如秦书田和胡玉音在苦难中相互依偎,在扫街时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传递出无尽的温情与力量,这背后离不开谢晋导演的精心雕琢。
更令人动容的,是刘晓庆与谢晋一家延续多年的深厚情谊。谢晋的家庭状况颇为艰难,有两个智障的儿子,生活的重担压得一家人有些喘不过气。刘晓庆得知后,没有丝毫犹豫,毅然伸出援手。在谢晋的灵堂前刘晓庆提了一麻袋钞票送给谢晋的遗孀,此后的日子里,她时常探望,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在精神上予以慰藉。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在演艺圈中实属难得。a她用行动诠释了对恩师的敬重与感恩,既使刘晓庆曾有税务官司,也有许多绯闻,这些都难掩她人性的善良和高尚,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古华的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而谢晋的执导和刘晓庆、姜文等演员的精彩演绎则让电影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小说里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电影中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对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电影结尾王秋赦精神失常,嘴里喊着“运动了,运动了”,极具冲击力,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也让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这次芙蓉镇之行,不仅满足了我多年来对这个文学影视圣地的向往,更让我对《芙蓉镇》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只是书页上的文字和银幕上的光影,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一种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无论是古华的小说,还是谢晋的电影,又或是刘晓庆等演员的精彩诠释,都共同构成了《芙蓉镇》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