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屏幕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广袤乡村正经历着数字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电商+特色产业”模式,让藏在深山的农产品乘着”云翅膀”飞向全国餐桌。但实践中也显露出痛点,单点式直播辐射有限,缺乏持续动能;基层群众空有优质产品却困于设备短缺、技术空白。如何破局?如何让电商红利惠及更广区域、更多群众?荣县以“赶场人”的智慧,在乡野集市里趟出了一条新路。

地处川南丘陵腹地的荣县,东接自贡、西连乐山,境内丘壑纵横、水土丰美,素有“千年古县、盐都之源”美誉。这里是中国(西部)陶都、四川农产品主产区,坐拥“盐、茶、陶”三宝,21万亩茶园中,“龙都香茗”“绿茗春”等名茶飘香……从 “乐德红”朝天椒到“新桥枇杷”,从黑山羊到麻鸭,荣县的田间地头、山林河谷,处处藏着生态原味的“山珍”,却一度因流通渠道单一、品牌声量薄弱,养在深闺人未识。
“耙耙柑最后50单,链接左下角点击抢购!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家乡腊肉、手工竹编背篼……”在河口镇赶场天的热闹市集里,一场特别的直播正在进行。镜头前,主播举着刚从果农手中接过的柑橘,果皮上还沾着晨露;镜头后,商务局工作人员正指导村民填写产品信息卡,以供发货需要。

“姑娘,我编的背篼能帮着卖吗?赶了三回场都没卖完……”一位背着竹编背篼的大爷试探着询问。“大爷放心,我们没门槛、不收费,产品合格就能帮着卖!”工作人员接过背篼,镜头对准粗糙却精致的手工纹路,不到十分钟,五个背篼被网友抢购一空。
“荣州赶场天”直播不设任何费用,只要农户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小到一篮鸡蛋、一捧辣椒,大到土陶制品、特色茶叶,都能登上直播间,让“小特产”对接“大市场”。
这正是荣县创新打造的“云上集市—荣州赶场天”。每逢镇(街)赶集日,县商务局联合电商协会组建专业团队,带着直播设备、物流方案下沉基层。不同于常规带货模式,这里没有坑位费、不设准入门槛,只要产品通过质量检测,就能零成本登上“云端货架”。
作为荣县“送播下乡”的核心举措,“云上集市—荣州赶场天”正成为打通农特产品上行的“金钥匙”。该平台聚焦建设农村直播电商公用基础设施,整合技术、人才、供应链资源,破解基层“缺设备、缺技术、缺流量”的痛点。目前,正紫镇、河口镇试点累计直播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优质粮油、特色水果、手工制品等通过镜头走向全国。

更重要的是,荣县探索“以销代练”模式,在直播实战中培育本土人才。50岁的李大姐曾是赶场卖菜的普通农户,如今在电商协会的培训下,已能熟练面对镜头介绍家乡的柑橘,“我们的沃柑不打农药,果肉像果冻一样甜……”像她这样的乡村主播,全县已培育10余名。“以前觉得直播是年轻人的事,现在发现我们也能通过屏幕赚钱,还能帮乡亲们卖货。”李大姐的话,道出了基层电商人才的成长喜悦。
“我们就像电商赤脚医生,既治产品滞销的急症,更教乡亲们数字化的养生之道。”县电商中心负责人这样比喻。
如今,“赶场人”的足迹已覆盖两个镇(街),累计带动300余户农户增收。下一步,荣县将全面推广“荣州赶场天”,让直播赶集常态化,不仅卖产品,更要树品牌、育人才。“平台还将融入AI技术,从智能客服到短视频创作,从精准营销到库存管理,全方位赋能电商运营,让“赶场经济”从“单点开花”变为“全域结果”。
当千年赶场传统遇见数字浪潮,荣县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智慧,破解了电商助农“最后一公里”难题。在这里,每个背篓都是移动货架,每场赶集都是流量入口,每位群众都可能成为屏幕前的主角。这种扎根泥土的电商实践,不仅让“荣县味道”香飘万里,更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勾勒出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交融共生的新图景。(李健学/图文)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