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理工大学一位学生举报教授涉嫌猥亵一事,如同一把利刃划破了高等教育光鲜亮丽的外表。而这并非孤立的个案,类似事件近年来多发频发,多次见诸媒体报道,早已屡见不鲜。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被视为知识圣殿的大学校园,何以成为权力滥用的温床?
中国高校的师生关系历来被包裹在“尊师重道”的传统伦理中,这种文化积淀既孕育了深厚的学术传承,也悄然构筑了不对等的权力架构。教师手中掌握着论文发表、毕业答辩、推荐信等关乎学生前途命运的“生杀大权”,这种制度性授权若不加以制衡,极易异化为胁迫工具。在举报事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教师的道德失范,更是这种权力垄断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当学生学术前途过分依赖于教授的选择时,说“不”的代价变得难以承受。
更为复杂的是高校内部纠错机制的普遍失灵。许多大学面对性骚扰指控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息事宁人”,以“保护学校声誉”之名行掩盖问题之实。调查程序不透明、处理标准模糊、保护举报人措施缺位,使得受害者处于二次伤害的高风险中。北京理工大学此次事件中校方声明的“零容忍”态度固然值得肯定,但公众更期待看到的是具体、透明、公正的处理流程,而非空洞的口号。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高校性骚扰问题反映了学术精英阶层某种程度的道德豁免现象。当学术成就成为衡量学者价值的近乎唯一标准时,一些“学术明星”的个人品行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种“唯论文论”的评价体系制造了危险的道德真空,使得部分教授将学术权威误解为人身特权。学术共同体亟需重建更为全面的教师评价机制,将性别平等意识、师德师风纳入考核体系,打破“学术能力”与“道德操守”二元对立的迷思。
法律层面的进步同样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对于校园性骚扰仍缺乏专门立法,现有规定分散且操作性不强。反观美国等不少西方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性骚扰防治体系,值得借鉴。只有当法律长出牙齿,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对性骚扰问题“能压则压”的消极态度。
每一起高校性骚扰事件的曝光,都是对学术共同体良知的叩问。北京理工大学事件不应仅以涉事教授受到处理而画上句点,它应当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界深刻自省的契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是社会良知的标杆。当权力失去制约,当沉默成为常态,再辉煌的学术成就也无法弥补道德上的残缺。重建安全、平等的校园环境,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唯有打破权力的单极垄断,构建真正尊重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象牙塔重新成为思想的净土而非权力的猎场。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