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蓝文生,1954出生,内江人,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理事、四川省红色文化收藏协会内江办事处主任。几十年来,蓝文生收藏的红色藏品达15000余件,种类涵盖伟人画像、红色宣传画、历史图片、红色连环画、老报纸、奖章、纪念章等。每一件藏品都镌刻着时代印记,无声诉说着往昔峥嵘岁月。

在东兴区大千路广汇城市花园小区,记者见到蓝文生时,他正在楼下取网上购买的红色书籍,他身形略显清瘦,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头发已经花白,却打理得整整齐齐,透着一股精气神。
寒暄几句,蓝文生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内,刚一进门,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屋内客厅、饭厅、书房、卧室四处陈列着他的红色藏品,好似一座小型博物馆。每当有访客到来,这位“馆长”便化身讲解员,带领众人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温度。
“小人书”里长出的收藏梦
在蓝文生的15000余件红色藏品中,有6000件是连环画。他对“小人书”的偏爱,和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在他的童年画卷里,阅读连环画似一幅永不褪色的画面,成为其难以磨灭的独特印记。
“小时候,我在白马镇的白马小学求学。中午放学无处可去之时,我便会到街上那充满墨香的书摊前,沉浸在‘娃儿书’的奇妙世界里。彼时,书摊一隅,总是坐着一排排如我这般的小孩儿,人人手中捧着一本‘娃儿书’,看得如痴如醉,我亦是其中一员。每次轻轻在书摊边坐下,我便仿佛穿越时空,徜徉在英雄人物的豪迈世界,或是跌宕起伏的神话故事之中……”蓝文生缓缓说道,“那时候看一册连环画需交1分钱,厚些的,费用要稍贵一些。一个中午沉浸其中,几分钱就没有了。那时,一碗凉粉也不过5分钱。”

谈及当年看过的连环画,蓝文生眼中闪烁着光芒:“《白雪公主》里,善良的公主在森林中与七个小矮人的奇遇;《中国古代科学家》中,那些闪耀智慧光芒的先辈们创造出的伟大奇迹;还有《聊斋故事》里,神秘莫测的人鬼情仇……”那些连环画,图文相得益彰,就像一个个被定格的梦幻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每一个翻阅它的人。有时,即便看完后仍觉意犹未尽,年少懵懂的蓝文生,会趁书摊老板稍不留神,偷偷剪下一个人物画像,视若珍宝般珍藏起来。闲暇时轻轻摩挲,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那些传奇故事。

“那时年纪尚小,只觉趣味无穷,满心满眼皆是喜爱,却全然不懂珍惜。如今想来,因自己的疏忽而损坏了许多连环画,实在是懊悔万分,后来收藏连环画,‘颜值’成为我比较看重的一关。”蓝文生感慨。
上世纪90年代,在广西桂林兴安县出差的蓝文生在路边地摊上看到一套《红日》连环画,共4本,出自名家汪观清,品相很好,蓝文生十分喜欢。然而,摊主给出的卖价远超蓝文生预算,尽管如此,蓝文生还是记下了摊主的住址。之后,蓝文生两次专程前往摊主住处,最终,摊主被蓝文生这种执着诚恳的精神打动,将这套《红日》连环画转让给他。拿到连环画,蓝文生如获至宝,收藏至今。

“那时的连环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在潜移默化中让我受到英雄人物的精神感召和激励,也为我后来走上收藏之路埋下了种子。”蓝文生说。
给历史故事“安个家”
说起收藏红色藏品的经历,蓝文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作为一名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内江人,他不仅是时代变迁的亲历者,更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伟大征程。那些年日子越过越红火,蓝文生心里明白,这一切幸福生活的背后,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
这份对党的感恩与敬意,在30多年前化作了具体行动。那时还在国企上班的蓝文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收藏红色文化物件。起初受经济条件限制,他的藏品不多,收藏规模也不大,但随着一件件老物件被收入囊中,他对红色收藏的热情却愈发高涨。

自从踏上红色收藏之路,沱江剧院附近的古书市场就成了蓝文生的“打卡地”,他几乎每天都要去那儿转转,期待与心仪的“宝贝”相遇。2000年后,因工作原因他走遍大江南北,即便行程再紧、事务再多,每到一座城市,他总要抽出时间去当地“寻宝”。在他眼里,每一件红色藏品都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与鲜活现实意义的时光载体,每次收藏的过程,都是一场涤荡心灵、自我提升的教育之旅。
为了寻觅这些珍贵藏品,蓝文生的足迹遍布井冈山、延安等众多革命老区,跨越上百座城市。在他丰富的藏品中,1972年印制的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画报,堪称他的“心头好”。画报上,解放军战士身姿挺拔、眼神坚毅,那股英勇无畏的精气神,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住了蓝文生,从此这张画报便成了他魂牵梦绕的目标。

然而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得到这张画报,蓝文生多次往返自贡富顺,与卖家展开长达三年的“拉锯战”。这三年里,他无数次登门拜访,一次次诚恳沟通,每一次交流都饱含着他对藏品的炽热渴望。终于,在今年春节前夕,凭借这份执着与坚持,蓝文生如愿以偿,将心爱之物收入囊中。
“这些老物件对我来说,就像一根根牵动心弦的丝线。”摩挲着这些藏品,蓝文生感慨地说,“每次触碰它们,就好像能跨越时空,和那些未曾谋面的先辈们握手交谈,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整理这些藏品时,我总觉得不是在收拾东西,而是在给历史故事安个家,让它们能在我这儿‘歇歇脚’。”
愿做红色藏品的“传声筒”
三十余载时光悄然流逝,蓝文生对红色文化藏品的痴迷从未减少。如今,走进他的家,仿若踏入一座浓缩的红色文化殿堂:客厅的墙上挂着泛黄的伟人画像,书房的展柜里陈列着锈迹斑斑的军功章,就连卧室的角落也整齐码放着摞摞红色文献。得知他的收藏故事后,学生们怀揣好奇前来“寻宝”,藏友们带着惺惺相惜的热忱登门交流,而蓝文生永远笑盈盈地敞开家门,化身最生动的讲解员,将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每一件藏品都是会呼吸的历史。”蓝文生抚摸着一枚布满铜绿的奖章,眼中满是深情,“收集时,我总爱往博物馆跑,和老战士唠家常,听收藏同行讲门道。”对他而言,收藏不仅是物件的汇聚,更是精神的溯源。每淘到一件“宝贝”,他都要翻阅史料、走访知情者,在泛黄的书页间、老人口述的故事里,拼凑出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如今,他收藏的每一枚奖章,都铭刻着战士的热血;每一张奖状,都凝结着奋斗的荣光;每一本旧书,都诉说着时代的声音。
“收藏这些红色文化藏品很不容易,但它们不应被束之高阁,而应让更多人看到,才能发挥其价值。”蓝文生欢迎大家带着孩子一起来参观,他看来,收藏红色文化藏品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接力”,他从街头书摊的孩童到奔走各地的红色文化藏家,虽然身份在变,但不变的是对精神火种的守望。“这些连环画、徽章就像历史长河里的漂流瓶,我们接住了,就要把先辈们的信仰与坚守,原原本本地传递给下一代。”
作为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蓝文生更将传承红色基因视为使命。他先后向四川省军区、范长江纪念馆等机构无偿捐赠数百件珍贵藏品:有记录抗战岁月的战地摄影集,有开国大典时的原版宣传画,还有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搪瓷缸……“它们不属于我一个人,只有走进展馆,才能让更多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暮色中,蓝文生的藏品室亮起一盏暖灯。昏黄的光晕里,军旗微微飘动,画报上的战士目光如炬,仿佛随时要踏出画面讲述往昔。“历史不会说话,但这些藏品会‘说话’。”蓝文生轻轻擦拭着展柜,“我愿做个不知疲倦的‘传声筒’,让红色精神永远鲜活、永远滚烫。”
记者手记:
蓝文生是执着的红色文化收藏者与传承者。童年对连环画的热爱,成为其收藏精神的原点。三十余载,他走遍上百座城市,以苛求品相守护历史,15000余件藏品如拼图还原时代肌理。他不将藏品束之高阁,主动化身讲解员,更向纪念馆无偿捐赠数百件珍品,让静态物件成为传递信仰的动态教材。从街头书摊的孩童到红色文化的“传声筒”,他以半生心血构筑流动的精神宝库——军旗、画报、奖章皆为历史的“发声器”,在他手中,红色记忆褪去尘埃,化作可触摸的精神火种,照亮下一代对理想与奋斗的仰望。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