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张才 周馨钰 叶卫东 文、图/视频
不久前,自贡融媒记者采访98岁抗战老兵王用劳时惊喜得知,其“井神庙小学堂”同窗好友、远征军战友王宇明仍健在。4月22日,记者与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走进自贡红太阳老年公寓,听99岁抗战老兵王宇明讲述热血与汗水书写的家国故事。

王宇明幼时生活在社会底层,家住自流井“袜子石”(现同兴路转盘处),家中有兄弟二人,母亲是一名家庭妇女,父亲是泥瓦匠——活计时有时无,收入很不稳定,全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1939年的自流井,13岁的王宇明在运输行当学徒时不会想到,那些“只管伙食不拿工钱”的日子,正为他铺就一条特殊的报国之路。
与出身名门、后来投笔从戎的同窗王用劳不同,自离开“井神庙小学堂”后,这个泥瓦匠的儿子早早进入社会,尝遍生活的艰辛:捡过煤炭花(煤渣),做过小工,打过杂,却也练出了一身驾驶及修理汽车的本领。

时间很快到了1943年,王宇明遇到了他人生中一位“引路人”。自贡知名作家王锐在《最后的“远征军”》一文中有详细描述:
这天,王宇明走正街过,正碰上大群人簇拥一位身材高大、军人模样汉子。一打听,原来是前来进行抗战募捐的冯玉祥将军。王宇明随着人群去到湖广庙会场,目睹冯玉祥在台上振臂疾呼:“国家半个江山已经沦陷了,民族就要危亡了!同胞们,面对国家民族之危亡,我们大家,就是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我身无分文,但有的是力气……”1944年开春,王宇明不顾家人的反对,报名参加了由学生、店员、徒工、失业青年组成的远征军。队伍被安排送往泸州,而后乘船前往重庆进行集训,当年3月乘美军运输机越过著名的“驼峰航线”,飞往印度“汀江空军基地”。
“大家都冷得打摆子,全身肌肉萎缩,以为活不过来了。”王宇明称飞越驼峰航线时,飞机发生剧烈颠簸,机舱内温度极低,幸好贴身穿着临行前母亲倾其所有为他添置的新衬衣。
因为会开车、修车,王宇明被分配到中国驻印炮兵第4团补给连。其主要任务是驾驶军用大卡车,为前线炮车运送汽油。
在那段烽火连天的日子里,王宇明先后参与了二战东南亚战场对日作战转折点“密支那战役”,以及收复缅甸全境的“八莫之战”。“泥浆能没过半轴,蚂蟥顺着裤管往肉里钻。”他在密林中穿梭,翻越著名的“野人山”,战事最紧张的时候日夜不停,只有遇到前方堵车时,才能趴在方向盘上打个盹。

“我报名参军是为了打日本……”王宇明没有辜负心中的誓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他几经转折回到了家乡自贡,从事汽车运输老本行,不仅带头成立了全市第一个“汽车联运社”,还协助解放军剿过匪,完成过征粮运粮任务。

在环卫站工作期间,王宇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技术专长,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其中包括对街头垃圾库进行机械化、自动化改造;将普通卡车改装为环卫翻斗车、吊装车;此外还研制、生产了数十台扫地车销往市外。
“上世纪70年代,十字口大桥还没建成,父亲就计划从王爷庙那里架一条索道到对岸……”4月22日,王宇明的儿子王健安接受自贡融媒记者采访时表示,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留给后代最大的“财富”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
上世纪80年代,王宇明在自流井区灯杆坝坡下鹤鸣巷里,开了一家“风味凉粉”,因口味出众、价格合理广受食客欢迎。王健安记得当时店铺面积狭窄,为解决居住空间和经营场所之间的矛盾,父亲专门设计了一套电动卷扬装置,早上把床铺升上去、晚上降下来——以至于如今老人和家人闲聊时,还半开玩笑说:“好多人当年在我床底下吃过凉粉呢!”

1986年,葫芦口引水工程建成通水。王宇明当年卖的凉粉仅为5分钱一碗,但他却把辛苦攒下的钱捐了整整1000元——相当于当时工人一年的工资。后来他还开过卷帘门厂和地砖厂,直到耄耋之年才正式“退休”。
“我到敬老院看望父亲或者通电话的时候,工厂经营情况始终摆在(他关心)第一位,他干事创业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今年76岁的王健安经营着一家机械加工厂。
2018年清明节前后,王健安陪同王宇明重返滇缅战场,当地人的热情相待让其深受感动,他顿时明白父亲时常挂在嘴边话:“办企业首次要考虑社会效益,既要勤俭节约,又不能把钱看这么重……”

今年已99岁高龄的王宇明生活在土地坡红太阳老年公寓,耳不聋、眼不花,精神好的时候还和其他老人一起打打麻将。据照顾他的护工介绍,老人一顿还能吃满满一碗饭,还时常回想那段为国远征、不惧生死的日子。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