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夏日的阳光洒在沿滩区富全镇大罗村村办公室,一场特殊的对话正在展开。20余位鬓发斑白的“老知青”与新时代“兴村特岗”青年围坐在一起,勾勒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这场跨越50年的对话,既是两代知识青年精神传承的见证,更是沿滩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嘱托的生动注脚。

“当年我们就是住的这一排房子,在下面河边洗衣服。”1969年下乡的知青摩挲着老照片感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穿越时空扑面而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青年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扎根燎原大队(现大罗村)。他们白天开垦土地,夜晚给村民扫盲,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与农民同吃同住,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00后特岗人员王义作为沿滩区首批“兴村特岗”成员,将在两年间为大罗村村民服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助力。沿滩区创新实施的“兴村特岗”计划,正是新时代对知青精神的传承与升华。通过“专业适配+驻村实训+项目考核”的培养机制,全区已选派12名这样的毕业生到村任职。他们带着新技能,在田间地头续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知青们自发制作了锦旗、纪念水杯和纪念章,还有知青代表陈良玉将自己撰写的《知青岁月》一书,送给大罗村村委。当陈良玉为王义佩戴上纪念章时,激动之情让她流下了泪水,也许是对往昔的追忆,也许是看到新一代为祖国建设而投入的热情。
走在焕然一新的村道上,老知青们惊喜地发现,当年栽下的树苗已亭亭如盖,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折射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纵深。从“知青下乡”到“兴村特岗”,变的是一代代青年的奋斗方式,不变的是知识报国的赤子情怀。沿滩区用机制创新将“人才活水”持续引向田野,让“大学生的脚步”真正成为丈量乡村振兴的标尺。当青春的热血持续浇灌这片土地,乡村振兴的故事必将绽放出新时代的绚丽篇章。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