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酒泉政务服务中心一则工作人员上班时间集体做操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工作人员跟随音乐活动,而办事群众则在等候区等待。对此,中心回应称这是每天10:30安排的5分钟工间操,旨在缓解工作人员久坐疲劳。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阅读量突破500万次。
网络争议的焦点:服务优先还是健康为重?反对声音认为,政务窗口作为服务群众的一线岗位,任何中断都可能影响办事效率。有网友质疑:“群众在焦急等待,工作人员却在做操,这样的场景实在有欠妥当。”更有人直言:“领着工资锻炼身体,这样的班未免上得太值。”这些观点反映出群众对政务服务“零等待”的强烈需求。
但理解的声音同样值得关注。窗口工作人员长期久坐,往往连喝水、如厕都无暇顾及。医学研究表明,适当的工间活动能有效预防腰椎、颈椎等职业疾病。正如一位基层公务员所言:“5分钟的放松,换来的是更高效的工作状态。”这种观点体现了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人文关怀。
笔者认为要化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的智慧。首先,可以优化工间操的时间安排,避开办事高峰时段,或采取轮岗方式进行。其次,引入“潮汐窗口”等灵活服务模式,确保任何时候都有工作人员在岗。再次,通过延时服务、“帮办代办”等便民举措,弥补可能产生的服务空档。更深层次看,这场争议反映了政务服务转型升级的必要性。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很多业务已实现网上办理,这为线下窗口服务提供了更多弹性空间。同时,智能叫号系统的完善也能有效缓解群众等待焦虑。
政务服务与员工健康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给予工作人员合理的休息权益,最终受益的将是办事群众。这既需要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当我们都能将心比心,很多矛盾自然迎刃而解。”期待各地政务服务中心能以此为契机,探索出更多人性化的服务新举措。(黎燕)
编辑:冷观亮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