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龙潭镇里坪村,广袤的田野泛起新绿,村民们正紧锣密鼓地施工。随着贡井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火热动工,这项惠民工程正以“就业创收+技能培训”的双核驱动模式,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让村民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

“既能学技术又能拿工资,这样的活路最实在!”脱贫户汪木容握着瓦刀的手稳当又熟练,她告诉记者,自打项目开工,村里像她这样的“上班族”每天都准时到岗,“出家门走两步就是工地,晌午还能回家给娃做口热乎饭哩!”安全帽下是掩饰不住的笑意。
记者在用工名单上看到,该项目预计用工268人,其中使用74名重点群众、89名特殊群众。与其他工程不同,该项目严格遵循“赈”的初心,邀请专家现场进行技术要点讲解,让村民在参与建设中掌握“带得走”的就业本领。据悉,项目将发放286.08万元劳务报酬,开展的就业技能培训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

“等这条路修好,我们种植的蔬菜、喂养的牲禽,下雨天就不愁卖了!”站在土路上,村民老陈指着门前蜿蜒的泥巴路感慨。4.2公里村组道路和6公里入户道路的硬化工程,将彻底结束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更是让村民看到了产业兴旺发展的希望,设计的主路与支路网络,如同为村庄铺就“毛细血管”,让农机具能直接开进田间地头,省了许多肩挑背扛的力气。
在项目建设现场,6口完成整治的山坪塘已蓄起粼粼波光。“以前塘坎斑驳、塘底淤积,现在山坪塘整治好后,咱们600多亩望天田就有靠山了!”村支书算起经济账“2646米新修囤水田坎不仅能保障水稻种植,山坪塘还能发展鱼虾养殖,为村集体增收,也能给大伙多发点分红。更实在的是,村民学会手艺以后去周边搞工程,又能多挣钱呢!”

“从设计到施工都有村民代表参与。”龙潭镇负责人介绍,村民全程监督工程,这种“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目前,村里的6口山坪塘已施工完毕,目前道路硬化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中,预计将在8月启动300亩的土地整理。
站在村口,龙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里坪村“路成网、塘蓄水、地增产”的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而比基础设施更珍贵的,是留在村民们手上的技术和心中振兴家园的信心。这场带着泥土气息的“幸福工程”,正让“务工增收”的种子在春风吹拂下破土萌发。
在里坪村以工代赈项目中,最打动人的不是一串串数据,而是村民们围着图纸比划未来时眼里的光。以工代赈,赈的不仅是经济,更是乡村振兴的精气神。我们看到的,是“共同富裕”最生动、最坚实的注脚。(刘庆)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