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全红婵家人声音被AI合成冒用带货事件,撕开了AI技术应用的阴暗面。在某电商平台上,标注“全红婵”“婵妹”的账号用高度仿真的AI合成声音推销产品,甚至伪造“家庭困境”博取同情。
被AI合成假冒伪装的不止全红婵家人,此前,明星刘晓庆、古天乐、张馨予等,都有声音、视频被AI合成用于代言、带货。这些事件背后,都是不法分子在利用AI技术伪造公众人物的形象和声音,或者生造出来某个人物形象,蓄意欺骗消费者,以谋取非法收益。
这种赤裸裸的“数字身份盗窃”,已非简单的商业侵权,而是对人格权的技术性肢解——当声纹、语气、家庭关系等生物特征与情感连接都能被算法复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现行《民法典》虽规定声音权保护参照肖像权,但AI声音合成尚缺具体认定标准,涉事平台依据《电子商务法》下架商品的行为,暴露出“事后灭火”式监管的无力与无奈。斯坦福《2024AI指数报告》显示,全球83%的AI伦理规范未对声音克隆设限,面对飞速发展的前沿技术,道德与法律方面的健全迫在眉睫。
全红婵事件揭示的深层危机是:当AI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人类正在失去对自身独特性的掌控权。哲学家韩炳哲预言的“数字僵尸”时代似乎正在逼近——我们的声音、形象、社会关系都可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成为被资本操纵的数字傀儡。
守住人性的最后防线,不仅需要法律重拳与技术修复,更需要重建“科技敬畏感”。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所言:“AI发展的红灯不是刹车,而是为了更安全的超车。”在算法狂欢的时代,我们必须为技术装上伦理的导航系统,否则下一个被AI“附体”的,可能就是屏幕前的你我。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