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躺看8K球幕影院穿越千年佛光,用脑电波“捏出”专属佛像……五一假期,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在川渝人的朋友圈彻底火了。当科技与千年石刻碰撞出沉浸式体验,人们惊叹于“数字石窟”魅力的同时,更忍不住追问:四川石窟众多,为啥全省首座石窟数字化文旅综合体偏偏落在安岳?答案藏在这片土地的“硬核实力”和“紧迫危机”里。
石窟的深夜emo:再不整活就凉凉了
安岳能拿下“首座”头衔,靠的是千年前老祖宗打下的“江山”。
唐宋年间,北方石窟艺术南下“开分店”,古安岳人直接开启“造像内卷”模式:十里一庵、五里一庙,全县200多处石窟、10万尊造像星罗棋布,摩崖佛经经文多达40余万字,石窟总数和摩崖造像数量稳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
随便拎一处都是“顶流”:毗卢洞的紫竹观音被称为“东方维纳斯”,侧身跷脚的姿势柔美到让世人惊叹;圆觉洞的十二圆觉菩萨,每尊表情都不一样,堪称古代“表情管理大师”;卧佛院的涅槃像身长23米,连脚趾头的细节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些“老宝贝”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熔于一炉,是妥妥的“全能型选手”。




然而,当人们吟诵“石窟千年犹自在,人事几度到来归”时,多数人都未意识到,这些1000多岁高龄的“老宝贝”,正经历着诸多“不自在”。
首先是风吹雨打“皮肤差”。安岳石窟的脆弱性超乎想象:巴蜀地区高温高湿,年降水量超1200mm,露天造像饱受雨水侵蚀;加之砂岩材质硬度低、年代久远,部分石窟风化如“年轮”,龛壁崩裂、颜料褪色,甚至面目全非。夏季湿润气候更催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2014年茗山寺文殊师利像托书之手便在暴雨中坠毁。
其次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看全安岳石窟,需跋涉数百公里”,46个乡镇的分散布局让游客望而却步,最偏远的玄妙观单程徒步需2小时。交通可达性较差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学术研究。知网数据显示:安岳石窟学术研究仅26篇,远逊于大足石刻的105篇。安岳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周驰翰无奈地说:“许多偏远石窟长期缺乏系统记录,一旦损毁,连修复依据都没有。”


再就是面临着不文明行为的“暴击”。安岳石窟大多处于开放环境,封闭性差,游客刻画、触摸、涂抹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文明祭拜行为也屡禁不止。这些人为因素,如同慢性毒药,不断侵蚀着石窟文物,加速其风化进程。
“安岳石窟正驶入生命倒计时。”周驰翰告诉记者,为最大限度保存安岳石窟造型的历史特征,安岳石窟本体基础现状信息留存及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刻不容缓。
数字化“急救包”:为千年石刻开启“重生外挂”
咋办呢?2023年6月,安岳石窟研究院挂牌运行后,开始给这些老宝贝们搞“数字外挂”。
啥是“数字外挂”?简单说,就是用各种黑科技给石刻“拍照存档”,再让它们在数字世界里“复活”,在真实世界里“复原”,既能防老防损,又能让现代人玩得嗨、看得爽,还能把老祖宗的美传给下一代。
“这是微米级的采集精度,比你在现场看得清楚。”周驰翰打开正在调试的“游赏安岳”微信小程序后,随机点开茗山寺的一尊佛像,手指轻轻滑动放大,佛像身上的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呈现。
周驰翰介绍,通过数字化采集,不仅能精细地扫描并记录石窟当下的模样,将石刻“真颜”以数字形式永久保存下来,还有助于探查文物潜在病害,从而针对性地做好保护工作。

三维激光扫描仪发射出的红光能精准捕捉微米级的细节,连菩萨睫毛的影子、衣褶里的小裂缝都能转化成密密麻麻的数据点;无人机编队从天上给整个山坳“拍写真”,生成3D地图,哪儿有滑坡风险、哪儿的岩石有裂缝,一目了然。纹理拍摄像个“透视眼”,真实记录石刻色彩……这些黑科技共同构成了安岳石刻的“数字备份”。
特别是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给文物修复师提供了“上帝视角”,超级精准的原始数据和科学参考,让修复工作从“凭感觉补”变成“按数据修”,不仅修得更准、更快,还能提前看到修复后的效果,让老祖宗的手艺穿越千年,照样严丝合缝。此外,开放性的数据库也能促进多学科考古协作,加快对安岳石窟的价值发掘阐释。
如今,安岳石窟数字化保护利用(一期)项目已实施完毕。茗山寺的63尊造像以及23处赋存碑刻、题记已完成本体数字化留存及保护应用。
接下来,安岳石窟数字化二期项目还计划将卧佛院、玄妙观、圆觉洞、千佛寨、毗卢洞等6个点位纳入保护范围,让更多的石窟造像在数字世界中获得新生。
得让年轻人玩得嗨:保护、赚钱、圈粉全不误
石窟数字化不仅是给后代留个“备份”:就算真石像没了,数字世界里它们永远活着,3D打印“秒复原”,子子孙孙都能看见老祖宗的手艺;也给游客开个“任意门”:不用跋山涉水,手机、VR就能逛遍所有石窟,还能玩游戏、看大片,年轻人觉得“哇塞,原来传统文化这么酷”。
“360度的全景展示和专业的解说,打破了观赏的时空限制,让没能来安岳的人,也能领略到安岳石窟的魅力”。周驰翰介绍,“游赏安岳”微信小程序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包含石窟探“秘”、游览石窟、保护石窟、云“打卡”和云“预约”5个功能。
游客在“时光回溯”体感系统前比对手印,即可触发佛像“自述”前世今生;裸眼3D区的脑机设备,能将脑海中的佛像具象化呈现……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内,10万尊石刻在声光电技术中“复活”,无数游客与盛唐工匠来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我们对安岳石窟的数字化采集运用主要是高精度摄影成像,通过科技化智能化技术让安岳石窟‘潮玩出圈’,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进而实现对石刻保护的反哺。”四川石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琨说道。
2024年,安岳县在安岳石窟保护利用方面的财政支出为500万元,而今年这一数字直接翻倍,达到1000万元。但在庞大的保护修复费用面前,这笔钱依然是杯水车薪。而数字化则是让老石头学会“自己赚钱”的关键钥匙。
“除影视外,对数字化的应用还有游戏和文创等多个领域。”陈琨结合其团队在敦煌和大足的数字化运营经验,通过对安岳石刻数字市场的调研分析,测算出安岳石刻数字产业市场规模至少达10亿元。

今年1月,“安岳石窟・毗卢幻境”3D模型数据成功交易,这是全省文化大数据体系内第一笔文化数据资产交易。交易的数据将被某游戏公司应用于游戏场景中,沉浸式的体验让“古、多、精、美”的安岳石刻被更多的年轻人看见。

展望未来,安岳正提出“打造资阳石窟数字产业集群”构想:以安岳为核心,形成“保护—研究—应用”全链条,利用石窟数据建设区域数据中心,实现“文化价值与数字经济双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安岳石窟的数字化实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用脑电波与千年前的匠人“意念共创”佛像,3D数据模型的成功交易为石刻保护注入资金活水……这些创新举措证明,数字化绝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明存续的创造性转化。当崖壁在岁月中风化,安岳石窟所承载的千年文明,正以数字形态在云端获得“永生”,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