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江,历史悠久的制糖工艺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而东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千红糖作为其中的“瑰宝”,在代表性传承人黄辉俊的坚守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本期“非遗里的‘生意经’”,记者走进东兴区椑木镇新田社区9组的大千红糖生产基地,探寻这一抹甜蜜如何畅销各地。
走进生产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甘蔗清香与醇厚的糖香。工人们熟练地将采收的甘蔗投入榨汁机,随着机器的运转,清甜的甘蔗原汁汩汩流出。

“这是制作大千红糖的第一步。”黄辉俊介绍,“甘蔗原汁还要经过煮沸、过滤、打泡、沉淀和澄清,再在传统熬糖专制铁锅中反复熬煮,不断蒸发水分,最终才能结晶成糖。”整个过程采用传统手工熬制,每一块红糖都由生态甘蔗原汁精心制成,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

黄辉俊与大千红糖的故事始于2017年。那年,他收回原椑东糖厂租地,并流转200余亩土地种植甘蔗,为红糖制作奠定原料基础。这些流转的甘蔗地分布在资中县太平镇大坪村,东兴区郭北镇清水村、椑木镇新田社区等地,每到甘蔗采收季,能解决100多人就业,平日在加工基地,也有30多人参与红糖加工。



2019年,“大千红糖”商标成功注册并于同年年底正式投产。如今,生产基地每日消耗4吨甘蔗,可产出500多公斤红糖。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目前,大千红糖推出三种产品:有适合批发、加工使用的50多斤大包装;有便于日常食用的小袋包装;还有精美礼盒包装的礼品装,很适合走亲访友。

大千红糖色泽红润无杂质,蜜香浓郁、味道甘美,素有“东方巧克力”之称。它不仅口感绝佳,还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具备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的功效;且沙粒感足、含糖量高,呈红褐色,冲泡后汤色透亮、遇水速溶无残渣,风味清甜不腻,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销售方面,大千红糖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下,黄辉俊积极打通销售渠道,让产品走进内江本地的商超、特产店,在市中区玉溪路、市中区大洲路、东兴区万达广场的农特产店内,都能见到大千红糖的身影;线上,大千红糖积极拥抱互联网浪潮,与本地电商企业展开合作,同时借助拼多多、美团、抖音等热门电商平台,将甜蜜送往全国各地,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下单购买。

在不断拓展的销售版图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大千红糖的年销售额逐年攀升,目前已突破1000万元。
谈及未来,黄辉俊信心满满:“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红糖生产规模,并新增冰糖生产与蜜饯制作,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当地政府也积极支持,通过坚持适度安全发展原则,打造手工红糖生产示范点,统一规划组建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优化种植加工技术体系,开发特色红糖系列产品,为大千红糖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手记:
从土地流转扎根原料源头,到商标注册开启品牌之路;从坚守传统手工熬制技艺,到创新线上线下多元销售,黄辉俊让大千红糖这一非遗技艺重焕生机。年销售额破千万的成绩,不仅是对其品质的认可,更彰显出非遗与市场结合的强大生命力。
如今,大千红糖不仅成为内江的特色名片,还通过解决就业、带动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非遗力量。展望未来,黄辉俊规划的扩产增能蓝图,与政府的扶持举措相互呼应,相信这份甜蜜事业,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