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融媒记者 邹颖 龙朝阳
“医生,我最近感觉精神状态不好,睡眠质量也变差了,怎么回事?”5月12日,46岁的李丽君攥着代谢功能的检查报告,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减重门诊诊室里急切询问。
进入夏季,李丽君期望能在短时间内减到理想体重,重回苗条身形,为此尝试过好几种减重方式,效果均不理想。情急之下,李丽君决定采用因“快速掉秤”效果风靡网络的生酮饮食(高脂肪、极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的饮食模式)减肥法,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身体出现不适。
经医院检测,李丽君的代谢低下,身体能量下降严重。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减重门诊主管营养师陈敏介绍,生酮饮食会导致人体营养失衡。如长期持续,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等系列问题。它更适合想快速减重的健康人群和严重肥胖人群,而非大众化的日常饮食。

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推进,像李丽君这样陷入减重焦虑而盲目跟风的市民逐渐增加。生酮饮食、极端节食等网红速瘦减肥法被市民盲目采用,从而引发代谢低、免疫力下降等种种问题。当减重变成一场与身体本能的对抗,健康防线将面临极限挑战。
从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减重门诊就诊情况来看,存在减重焦虑和误区的患者,占比高达80%。而同样的情况,在该院减重代谢外科门诊,也是普遍现象,“超50%咨询者BMI未达手术标准(≥32.5),但希望通过减重与代谢手术实现‘一刀暴瘦’。”肖国梁副主任不得不反复解释:“这不是抽脂美容,是治病手术。”

“减重焦虑”的风也吹到了运动领域。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李振东透露,最近门诊特别繁忙,运动损伤接诊人数较平时增加了15%。随着体重管理意识愈发深入人心,市民运动热情高涨,公园绿道随处可见挥汗锻炼的身影,但因缺乏科学运动意识和突击式减重心理的双重因素影响,运动损伤也随之而来。
“没想到快走也能走成骨折!”市民刘青懊悔不已。她在一次快走时,因未做热身运动,导致肌肉僵硬,不慎扭伤了踝关节。李振东介绍,许多市民没有运动前后热身、拉伸的习惯,常常“裸奔式”锻炼,实则肌肉弹性尚未恢复,极易受伤。

李振东提醒,运动前应进行10-15分钟动态拉伸,如高抬腿、弓步等,激活肌肉和关节;运动后,要及时静态拉伸如大腿前侧、小腿后侧等,帮助肌肉恢复;每周运动量增幅不超过10%,避免突然“报复性锻炼”,让减重变“负重”。“30岁以上人群在减重时,运动应增加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等),减缓肌肉流失速度。”陈敏补充道。

“减重的终极目标是养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陈敏呼吁:体重管理需走长期主义路线,始终坚守“健康第一”的导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加强自律,通过科学饮食管理,坚持合理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调节。
当下,在“体重管理年”的热潮中,这份清醒尤为珍贵。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