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部分中小型奶牛牧场陷入亏钱的困境,迷茫中发出疑问:出路在何方?
5月19日,我来到四川乐山市一家小型奶牛养殖基地——夹江县黄土镇蟠龙村汇龙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室外天气炎热,养殖棚却很凉快,一排排风扇正在“卖力”地摇摆,自动喷淋装置为奶牛送上清凉。

工人在为奶牛准备食物。
下午5点过,健壮高大的奶牛吃罢精心配备的晚餐,然后依次排队走进自动化挤奶厅,洁白的牛奶缓缓流进奶桶……“现在有200多头奶牛,每天产生鲜乳2吨左右。”合作社负责人赵谦告诉我。
赵谦是一位“90后”,同时也是一名“牛二代”。看着父母养了20多年牛,赵谦在4年前接班养牛,她本以为一切都可以像父母那样延续下去,但没想到接班刚刚开始,“牛市”就结束了。

正在享用晚餐的奶牛。
谈起这几年养奶牛的经历,赵谦没忍住红了眼眶。她给我算了一笔账,奶牛养殖前几年都是投入期,建养殖场、买牛就投入了几百万元,一头奶牛一天养殖成本约80元,按目前乳企的收购价,如果全部卖给乳企要倒亏10%左右,去年养殖场每个月净亏损在3万元上下。这几年,她认识的养殖户陆续卖牛止损,她也缩减了不少奶牛,保留了一批最优品种。“因为养得多,赔得多,一本怎么算都亏的账。”她说。
难道父母经营了20多年的养牛事业,就此断送在自己的手上?赵谦也想过不干了,但她说:“内心舍不得,也不甘心,而且卖牛也不是一个止损的好办法。”她每天都扛着亏损的压力想出路。
11年前,赵谦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依托父母的养牛场,在夹江县城开了一家自有门店,牧场直送门店的新鲜牛奶颇受欢迎,这个店铺一直是盈利的。何不发挥自家牧场鲜奶直供的优势,多开几家店呢?她想再次“试一试”。
说干就干!调研、贷款、找店、招人、培训……赵谦下决心打响自家“奶鲜森”品牌,研究目前市场上受欢迎的与牛奶相关的产品,想通过再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养殖场挤奶厅
克服重重困难,这两年,赵谦加快开店步伐,接连在夹江县和乐山市区新开6家门店。
我找到赵谦位于乐山市市中区凤洲路的门店,这里背靠商场、人流量大,店内货品琳琅满目,不仅有盒装牛奶、奶粉、各类奶茶饮品,还有当天现做的炒酸奶、干噎酸奶、奶酪酸奶等时下“网红”爆款。
我随机拿了一瓶干噎酸奶,上面写着:当日现做,48小时内食用。“坚持这一标准,就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核心优势。”她说,“门店手工做的乳制产品有30多种,原料奶都是乘坐冷链专车被运送至各直营门店,希望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差异化、个性化乳制品的期待。”

“奶鲜森”位于乐山的门店。
赵谦告诉我,现在她家牧场一半鲜奶供应给大型乳企,另一半奶源则直供给自有门店。去年,门店和养殖场营业收入700万元,虽然养殖场还是亏损状态,但“打捆”所有门店的收入算,已经实现了盈利。
通过这一两年的辛苦探索,赵谦作为一名“牛二代”对这份事业也有了思考:像父母那样养好牛就能赚钱的时代可能结束了,20年来,奶业多次经历供需失衡,养殖户由于过于严重依赖乳企收购牛奶,不断上演着“缺奶—涨价—养牛—过剩—杀牛—缺奶”的周期性“剧本”。因此,有必要从幕后大棚走到销售前台,虽然这条路并不容易,冒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必须去尝试。
采访期间,赵谦电话和消息不断,门店经营、产品开发等工作都需要她自己把关作决定,“新开的店要做推广和营销,还要针对母婴群体及年轻人的消费爱好,不断地通过产品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在门店呆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她说。

门店员工正在整理货架。
另外,标准化奶牛养殖也让赵谦能将更多精力放在店铺的产品销售上,“我父母一辈基本所有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割草拌料风雨无阻,奶质还没有我们高。我们现在养牛基本机械化、自动化,根据不同奶牛的习性制定饲料配方,连粪便都收集起来做肥料售卖。”她笑着告诉我。
谈到下一步的目标,赵谦说:“这两年打算再开5至10家门店,甚至想有一天能把店开到成都去,希望未来自有门店能全部消化牧场所产牛奶。”
行业周期如何破局,是个老话题。赵谦的打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发,通过门店或者其他渠道直接链接消费者,把经营链条向前延伸一步,产品创新更贴近用户需求一点。调整的“阵痛期”,或许也是打破传统、闯出新路子的好时候!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