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达州市通川区凤凰山田家塝深处,一棵3米多高的老树背靠两座粉色民居,静静伫立在村道旁。盘曲的枝干不失力量感,宛如张开的臂膀守护着这片七彩土地。这棵树,正是全村李树的母树。她默默孕育着成千上万棵李树的传奇,将一段关于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故事,藏在每一片颤动的叶间、每一圈生长的年轮里。
“这棵树种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故被称作‘共和李’‘中华李’。”通川区凤北街道宣传委员张小江走上前,摩挲着树干上那粗糙的纹理,仿佛在与一段沉默的岁月对话。

达州市通川区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由原插旗山村、田家塝村和张金村合并而来,这里还有个为人熟知的名字——“中华李村”。这片12.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08亩耕地错落分布,4233名居民在此栖居。人均可支配收入24586元、集体经济收入51.6万元的数字,悄然勾勒出其发展轮廓。特色水果产业是这里的鲜明印记,青脆李等特色水果集中连片发展超万亩,“通川脆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着颇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当乡村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民踏青赏花、郊游品果的足迹,让“中华李村”IP出圈,多次登上央视,在镜头里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文旅融合、产业勃兴的故事。故事里,藏着土地与人们共同生长的密码。
在共和国年轮里抽枝散叶
记者一行到访时,70多岁的张光碧老人快步从堂屋拿出一块蓝色牌子,生怕自家母树的“身份”被质疑。她用袖口蹭了蹭牌子表面的灰,试图将其重新挂回树上,奈何身高差了一截。张小江将牌子挂上,她又踮着脚去扳正,直到上面的字能直直对着镜头:青脆李母树简介——此树系田氏青脆李母树,树龄与共和国同龄……
张光碧的老人公是一名石匠,1949年,他在回家路上折下一根青灰色枝条,插在家门前的角落。没人料到,这简单的一折一插,竟成了全村李子树的起源。“他说这枝儿看着壮实,没想到能长成这么粗的树。”张光碧布满老年斑的手掌抚过碗口粗的树干,沟壑里嵌着经年累月的泥土。

这棵饱经76载风雨的母树,仍年年捧出几百斤果实。张光碧想起20年前的夏天,是李子大丰收的一年,她蹲在树下分拣,竹筐里青绿泛黄的李子堆成小山,被霜包裹着的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翡翠般透亮。“那年,我们的李子1.2元一斤,比大米贵得多。”她笑着背着手,眼神里有些得意,“现在要卖到10块钱一斤喽,超市里的李子才五六块钱。”

每年春天,还是有村民拿着剪刀来讨枝。“当年我家就是在这儿剪的枝,现在已经种了300多棵树了!”从巴中嫁到村里的媳妇李玲摸着母树枝头的嫩芽,仿佛看见自家果园里第一棵李子树栽种时的场景。枝条插在土里前,她丈夫陈志永用唾液涂抹切口,这个带着体温的仪式,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土办法,带着对土地最朴素的敬畏。
灶台屏幕两不误
五月份,花已谢,果没熟,是“中华李村”的淡季。李玲跷着二郎腿坐在家门前的塑料凳上,悠闲地刷着手机。脚边的水泥地上,大黄狗不时甩甩尾巴赶苍蝇,黑白猫团成毛球打盹。这个皮肤黝黑的女人,手机相册里最多的不是家人照片,而是李子的特写、订单的截图、冒着热气的农家菜。一盘炒了20年的辣子鸡,被她当作微信头像。

这是她经营的农家乐,也是她扎根的江湖。2004年从巴中市通江县嫁过来时,20岁出头的她在家里开了个小卖部。有旅友饥肠辘辘地问:“妹妹,能给我们做顿饭吗?”她把柴火灶一烧,掀开锅盖就炒菜,辣子鸡的香混着米饭热气,勾得人直咽口水。到2010年,10多张桌子往院里一摆,餐馆就算立住了脚。
转折藏在2012年的李子堆里。身在广东的朋友馋家乡味,找她买李子。“每次至少50斤才给发快递,那时候快递费比李子贵得多,还得下山去寄。”后来,那位朋友在电话里絮叨,“这边的人没吃过这么脆的李子,你拍点照片发来,我帮你推销一下。”于是,李玲蹲在李子树下,用那台按键手机笨拙地拍摄青果上的白霜,再通过电脑QQ传过去。
直到她发现那个叫“朋友圈”的九宫格,成了比广告牌更热闹的货架。她开始回复陌生号码的咨询,频繁更新李子照片,那些在屏幕里跳动的订单,像无形的线,把大巴山深处的李子树,与千里之外的广东写字楼连在了一起。“有一年,李子格外甜,我卖了两万多斤,其中一个客户就要了8000斤。”

2015年,农家乐挂起正式的招牌,商店、餐厅、麻将馆凑成了热闹的小世界。另一边,她也在手机屏幕里开辟新战场,帮村民卖李子。“没霜的、有虫眼的、软塌塌的,统统扔掉不发。”她一边对着手机叮嘱,一边掰着指头算优惠后的运费,“李子10元一斤,加上快递费约合15元一斤,偏远地区更贵。”可订单还是潮水般涌来。

农家乐的生意从2019年开始爬坡,今年最是火爆。三月中旬李花一开,半座山都白得晃眼,游客踩着花期寻来,中午二十多张桌子全满。“开花就得备菜,点杀、酒席都接。”后厨里,李玲和丈夫陈志永像两个陀螺。“以前他小气,不舍得放油,菜常炒煳,我端起来就倒掉重炒。做酸辣鸡要放半瓶啤酒,他也舍不得。”她边切菜边笑,眼角挤出细纹。如今山上十几家农家乐,她家总不缺人气,就像漫山的李树,根扎得深了,自然枝繁叶茂。
调色盘打翻在山间
“中华李村”的蜕变,始于一场色彩与土地的对话。2023年春,四川美术学院的大巴车碾过中华李村的碎石路,带队老师扶着眼镜站在半山腰,望着错落的房屋和裸露的砖墙陷入沉思。“我们想试试马卡龙色系,让建筑与李花形成色彩对话。”他向围过来的村民解释,换来几句嘟囔,“花里胡哨的,能有白墙顺眼?”
李玲对此也持怀疑态度,当紫色墙漆刷到一半时,她站在门前的停车场,越看越觉得像“一片紫薯面包”。直到观景台建成那天,她俯瞰全村的蓝色屋顶、粉色墙面、黄色围栏在李花海洋中起伏,像打翻的调色盘。“那个穿汉服的姑娘拍了张照片,发抖音获得几万点赞。”她指着手机里的画面,嘴角扬起自豪的弧度。
为重塑村容村貌,社区开始动员居民对年久失修的房屋进行改造、拆除。接到老宅要拆除的消息时,居民张以巧正在浙江宁波务工。电话那头,打工生活的忙碌还未褪去,他的声音却干脆利落,“你们掀了就是了。”那座破旧的老宅被挖掘机推倒,尘土扬起又落下,仿佛在诉说着旧时光的落幕。此次全村共拆除8栋旧屋,每一次倒塌,都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如今正在为村庄的新生让路,在轰鸣声中,悄然铺就乡村振兴的基石。
这场“美丽革命”让“中华李村”得以脱胎换骨。117盏太阳能路灯沿着村道亮起,暮色中勾勒出山路的轮廓;两座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分类设施,200套垃圾桶整齐分布在各个路口,村里的环境卫生有了实打实的改变;新建的3座公共厕所简洁实用,与周围景致和谐相融;3个停车场画着整齐的白线,缓解了节假日停车难题。在母树旁一栋房屋的墙面上,一只色彩绚丽的凤凰昂首挺立,似要破空而飞,“凤耀李村”四字苍劲有力,诉说着村庄在蜕变中的璀璨与生机。
5.5米的春天
在大巴山褶皱里的“中华李村”,三条上山的路如同藤蔓,却难承春日繁华。2024年李花节,4.5米宽的水泥路成了“肠梗阻”,车辆如蜗牛般蠕动。会车时,司机们探出头的无奈眼神,像一面镜子,照出山村旅游热与交通瓶颈的矛盾。扩路需迁13座祖坟、挖百余棵李子树,双鱼湖社区党支部书记金家忠走到村民家中,话到嘴边又咽回。

80多岁的张以美拄着拐杖找来了,这位退役老军人,眼神已然浑浊,语气却异常坚定,“先挖我家的。”说完便念叨着转身离开。“路宽了,子孙们才好走……”另一边,一位老党员摸着自家的李子树,眼里满是不舍,“树砍了还能长,路不通,村子就困死在山里了。”他家的10多棵李子树倒下时,家里人没到现场,后面只收了每棵100元的象征性补偿。
今年3月,李花再次漫山如雪。拓宽至5.5米的水泥路蜿蜒如龙,载着游客的车畅行无阻。汉服巡游的“花神”款步花间,广袖拂落瓣瓣芬芳;花海音乐会中,古筝的清越与摇滚的热烈撞个满怀。夜幕下,百桌火锅宴支起,牛油香混着李花香,漫过平整的路面。火舌舔着锅底,映着居民们通红的脸,他们曾在迁坟时洒泪,在砍树时心疼,此刻却望着热闹的场景,眼里有光。这场热闹,是土地的馈赠,更是人心的奔赴。李花开在枝头,也开在乡村振兴的脉络里,让古老山村抖落尘埃,以一条路的蜕变,迎接八方来客,让沉睡的乡土活力,在烟火与花香中重新苏醒。
“季节性困局”的破解密码
五月的“中华李村”,青李挂枝,游客却稀稀拉拉,一场关于“季节性困局”的讨论在社区会议上持续了很久。“三四月花期时车流拥堵,七八月采摘季一过,村里便门可罗雀,要让村子四季都有留客的由头。”金家忠向记者讲述着改造计划。他翻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成都一家农家乐的环境和菜品照片,他打算组织村里的农家乐经营业主去参加培训,从环境到服务,从刀工到摆盘,再到用本地食材研发新菜,“比如把李子酿进甜汤。”他还计划统一部分菜品的价格,土鸡点杀拟定价60元/斤,配菜全用农户自家菜园的时令菜。“现在有人为抢客乱降价,以后要让游客来了不用比价,只看哪家手艺好。”

金家忠的第二个计划是打造儿童乐园。蹲在荒草间,他用树枝画出大致轮廓:滑梯顺着山势角度搭建,秋千架使用老槐树的粗枝,沙坑周围种上向日葵,秋天能变成落叶寻宝区。不远处的李树丛里,能辟出一块李子迷宫,用矮株李树修剪出通道,终点设手工坊,让孩子们体验摘果、熬酱的过程。“带娃的家庭来了,让他们能玩上一整天。”
民宿产业的蓝图藏在村里的老房子。“通川区农业农村局投资的民宿正在筹建,虽然规模不大,但能做个样板。”金家忠打算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以闲置房屋入股,政府补贴部分装修费,合作社负责设计运营,利润按比例分配。“以后游客来了,能住带落地窗的房子,推开窗就是李树林,早上听鸟鸣,晚上看星星。”
电商和深加工的计划摊开在社区会议室的长桌上。通川区商务局组织的两次新媒体技能培训,让不少村民能在社交平台上展示李子,但金家忠拒绝了低价包销的提议,“打算建个综合性电商馆,自己直播卖货。”更深层地谋划在加工厂蓝图里:未来,游客离开时能拎走印有“中华李村”LOGO的瓶装李子酒和饮料,或真空包装的李子果干。
采访间,一架无人机飞到一片李树上方施肥,这是“中华李村”建设智慧果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双鱼湖社区积极向四川文理学院等高校寻求合作,学习科学种植、管理技术,提升李子品质,还计划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到时候,手机能实时显示温湿度、光照强度,自动提醒施肥时间。”金家忠笑着说,“以后摘果、施肥都用智能设备,如果年轻人愿意回来搞农业,李子品质还能再提高……”这些尚未落地的设想,在他心里已长成了另一片繁茂的树林。
李花深处新通途
一辆黄色巴士停在李玲的农家乐门前,车身上印着“四川乡村客运”的字样。车门打开,带着泥土气息的居民们熟练地搬着东西上下车。“玲,今天往城里带东西吗?”司机一边向李玲打招呼,一边对记者大声说,“从凤北街道办事处坐车上山只要7块钱,方便得很。”

22岁的向宏洲骑着摩托车,载着一位眼神灵动的女生,风尘仆仆地停在了彩绘墙前。向宏洲在达城一家汽车4S店工作,这次,他特意避开周末,和心动女生从南城升华广场骑了一个小时的车来到“中华李村”。“朋友推荐我们过来的,说这里拍照很出片。”他摘下头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女生微微低着头,眼里藏着期待。

谁能想到,他们身后这片色彩斑斓、满是卡通图案的彩绘墙,曾经堆满农具、破旧不堪。墙根处的老石磨还在,只是早已不再转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岁月。当被问及二人是不是情侣时,女生的脸瞬间红到了耳根,藏在了向宏洲身后。向宏洲有些局促地挠挠头,嘴角却不自觉地扬起了笑意。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将两个年轻的影子拉得很长。

不远处,那棵母树仍在微风中舒展着枝条,吸收着政策扶持的养分,延伸出文旅、电商的新枝桠。当又一茬李花漫山遍野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一个村庄在时代浪潮中,以树为根、以民为脉,书写出的乡村振兴新叙事。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片花瓣都承载着希望,每一颗果实都酝酿着未来,而深深扎进泥土的根系,正在看不见的深处,生长出更广袤的可能。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