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结束后,网上出现大批考生要求家长为其购买“苹果系列电子设备”、提供毕业旅游、购买大牌护肤品等现象,有的总价能达几万块,甚至出现考前便拿高考威胁家长满足其愿望的现象。
一、考前“要挟”换手机,谁在助长功利心态?
高考前夕,一些考生竟以“不买新手机就不认真考”为由,向家长施压索要高价电子设备。这种将考试与物质奖励直接挂钩的行为,折射出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学习不再是自我提升的途径,而沦为讨价还价的筹码。部分家长出于补偿心理或攀比压力妥协,无形中强化了“成绩=奖励”的功利逻辑,让本该纯粹的求知过程,沾染了交易色彩。
二、消费狂欢背后,是商家与社交媒体的合谋推波助澜
高考刚结束,商家便打出“毕业季专属优惠”“考后必入清单”等营销话术,将新款手机、高端耳机包装成“努力的证明”;社交媒体上,晒“高考礼包”的风气进一步刺激攀比,让许多考生觉得“别人有,我也必须要有”。这种消费主义的集体叙事,让年轻人误以为物质满足才是奋斗的终极目标,却忽略了精神成长与独立人格的塑造。
三、奋斗的意义不在“换装备”,而在“长本领”
高考的真正价值,在于检验学习能力、磨砺意志,而非成为索要奖励的“筹码”。家长若一味用物质刺激孩子,只会培养出功利心态;社会若过度渲染“考后消费”,则会让年轻人迷失在物欲中。与其用“苹果全家桶”奖励高考,不如引导孩子明白:人生的赛道很长,真正的“装备”是知识、眼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才是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替代的财富。(陈洁)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