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周姝

1969年出生的万松涛,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学校的美术老师。每年临近春节,父亲都会被抽调去制作彩灯。看着父亲用灵巧的双手,将普通的材料变成绚丽多彩的彩灯,年幼的万松涛满是好奇与惊叹。

1996年,万松涛正式投身彩灯行业。从现场瓷器手工捆扎和现场美工做起,这些基础工作虽然辛苦,但让他对彩灯制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着经验的积累,他逐渐成长为现场总负责,开始统筹协调整个项目的运作。后来,他又涉足工程项目管理领域,负责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在我看来,每次制灯都是一次挑战,观众的每次称赞都是我的动力,让我不忘初心,为传承和发展自贡彩灯文化而努力奋斗。”万松涛表示,对彩灯技艺的热爱、敬畏,让自己坚持制灯30年之久。

制作上,自贡彩灯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实现了质的飞跃。3D建模预装技术的应用,让彩灯制作从传统的手工搭建迈向精准的数字化设计,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和精度。LED动态编程技术赋予彩灯丰富多变的色彩和动态效果,使其在夜晚更加绚丽夺目。此外,AR、VR、全息投影和AI交互等前沿技术的融入,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让彩灯不再仅仅是静态的艺术展示。

在材质使用上,自贡彩灯可谓没有“天花板”。青霉素药瓶组成的麒麟灯、碗盘勺捆扎的瓷器灯、吹塑纸剪出的孔雀灯,这些来自日常生活、又完全出人意料的灯,一经亮相就引起轰动,成为自贡彩灯独有的特点。

一方面通过“彩灯+研学”“彩灯+文创”等模式,吸引年轻人观灯、制灯,感受非遗魅力;另一方面,通过“师带徒”模式,让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向年轻人手把手传授技艺,确保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

“非遗传承之路是一条既充满挑战,也蕴含能量的进取之路。”万松涛表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顺势而为、大胆创新,才能让自贡彩灯的生命力更加长久。

编辑:郑鑫玉
责任编辑:张翠娜
编审:吴山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