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照亮了资阳市雁江区特教中心冰壶训练馆。近日,当记者来到这里时,雁江区特教中心艺体组组长刘蕾正带着2名旱地冰壶队员半蹲在起点,反复纠正投壶姿势,指导他们瞄准、试滑、出手……
据了解,在德阳市第三届“体育复健进校园”城际邀请赛上,雁江区特教中心旱地冰壶队在川渝两地12支特殊教育代表队中表现亮眼,获得旱地冰壶(智力组)冠军和优秀组织奖。
比赛结束后不久,旱地冰壶队的3名运动员便迎来了毕业季,他们有的带着成绩,欣喜地奔赴下一场征程,有的依旧在训练馆内勤加练习。如今,冰壶队只剩下16岁的付文弘和13岁的胡爱佳尚未毕业。

滚珠摩擦地板发出“沙沙”声,付文弘单膝跪地,眼睛直勾勾盯着赛道尽头的圆心,手提冰壶球前后回摆,寻找最佳投掷力度。每天课后,刘蕾和队员们仍在加紧练习,为今后的比赛做准备。
刘蕾带的旱地冰壶队,由雁江区特教中心组建,包含智力组和听力组,队员们从该校180余名学子中选拔而来。作为冰壶运动的普及版,旱地冰壶因不受残疾类别、地域及环境限制等特点,成为残疾人触“冰”的重要窗口。2018年,雁江区特教中心组建了旱地冰壶队。
为什么要让特殊学生打旱地冰壶?“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旱地冰壶可以锻炼他们的专注度和手眼协调能力,有助于学生们快速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刘蕾回忆着破冰之初的情形。
“一开始特别不容易,这些队员此前从未接触过旱地冰壶,他们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一个多月掌握要领,有的需要一学期,教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刘蕾说。

训练伊始,困难如荆棘丛生。听力组队员的要靠眼神、肢体动作传递战术,用振动感知冰壶滑行的节奏,动作不到位的时候,刘蕾需要不断上手纠正姿势。智力组队员难以理解复杂的规则,刘蕾需要将技术动作分解成游戏动作,一次又一次带着他们练习。
这些队员虽然看起来年龄不小,但他们想法单纯,喜怒哀乐都直接写在脸上。队员们天天练,每天蹲下起身上千次,练得手腕酸痛。有时候投球失误,队员们的脸色“唰”一下就拉了下来。刘蕾每次都哄着他们要多微笑,鼓励他们再来一次。练得多了,队员们就陆续“开悟”了,拿捏到了那种“恰恰好”的力度。
“刚开始他们眼神是迷茫的,目标在哪都不知道。后面投中后就开始享受那种感觉,更有自信了。”近几年,刘蕾带着旱地冰壶队参加国、省、市州级比赛,回忆2019年,在天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这场国家级的比赛经历让刘蕾印象深刻,“我以为我们是去陪跑的,没想到还获得了铜牌,太高兴了!”

参加体育运动为这些“折翼天使”打开了另一扇窗,队员们在一次次训练和比赛中找回自信,不断超越自身,挖掘出生命潜能,先后在国、省、市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奖项。
“队员们通过这些比赛成就了自我,笑容越来越多,眼里也有光了。作为老师,我为他们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也感谢学生的努力,让我在训练中有所成长。”刘蕾介绍,在新的起点上,学校还将继续推广旱地冰壶、乒乓球、轮滑、滚球等项目。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