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内江市融媒体中心启动“蹲三合·看融合”的系列报道,以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为观察窗口,记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川渝边界乡村的融合发展轨迹。
半年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以脚步丈量土地,以镜头捕捉变迁,以笔触记录时代,见证了三合村与毗邻的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在产业协同、民生共享、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生动实践。

从一场跨省“土味”运动会到稻虾产业的跨省协作,从农旅融合的“风景变现”到文明实践阵地的跨界共建,再到智慧农业的协同发展,三合村如同一个微缩样本,折射出川渝两地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协同的探索与成效。
当半年的时光悄然沉淀,是时候回望这段“深潜”之旅,梳理三合大地上那既细微又宏阔的融合脉动。
地理边界的消融——精神虹桥自在连通
“走!看热闹去!”年初的寒风中,重庆安富街道普陀村61岁的黄学刚一声吆喝,带着哥哥和邻居直奔隔壁的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不到两分钟,一行人已从重庆踏入四川地界。

“川渝一家亲·体育大拜年”活动正在三合村热热闹闹地举行。挑箩筐运粮、赶“猪”跑、扭扁担……300余名川渝群众在充满“土味”的比赛中笑逐颜开。刘作芳关了在重庆荣昌的烧腊摊匆匆赶来,这位每天“跨省上班”的三合村媳妇笑道:“今年的年味格外浓!”
一块指示牌默默矗立在两村交界:一面是“四川欢迎你”,一面是“重庆欢迎你”。曾几何时,两村虽鸡犬相闻,却联系并不紧密。如今6米宽的沥青路如血脉般连接川渝,更连起了两地民心。

“以后每年轮流办!”川渝体育部门当场拍板——这场乡土运动会正式升格为跨省品牌活动。夜幕下村民的热情驱散了严寒,坝坝宴上升腾的热气模糊了行政边界。
时间来到4月,三合村老沙井小院书香弥漫。全民阅读文明实践活动走进三合村“小院&茶馆”,它融合了重庆荣昌的“小院讲堂”与四川隆昌的“乡村茶馆讲习所”,共同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川渝微讲堂品牌。


隆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宏道出深意:“阵地共享、资源共用,让文明种子在边界生根。”当重庆的书籍送入四川农家书屋,当两地的理论宣讲团共聚一堂,一道无形的精神桥梁已然架通。
资源壁垒的突破——一水共饮沃土同耕
当川南大部分地区还沉浸在新春的氛围中时,三合村的稻虾养殖基地已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记者记录下当地农户通过引入“省外水”,实现稻虾“赶早”上市的生动场景。
丰收的喜悦背后,藏着一段“共饮一江水”的故事。

去年,重庆人蓝云霞初到三合村考察稻虾项目,一眼看穿症结:“缺水!”取水捷径在咫尺之遥的重庆濑溪河,但跨省引水谈何容易?
转机来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春风。两地干部跨过田埂沟渠,在无数次会议中碰撞出方案:“新修水渠引水”“田垄下留口导流”……最终5公里农排管道穿省而过,濑溪河的清流润泽了三合村的农田。

水到渠成,产业兴旺。蓝云霞的稻虾田从无到有,扩展至500亩。今年早春小龙虾抢“鲜”上市,价格最高卖到60元一斤。“没看错,有信心!”他摩拳擦掌,又接下300亩高粱油菜轮作新项目。
引来的这股“省外水”,浇灌出川渝共富的新图景。
立夏后的稻田里,嫩绿秧苗织成地毯。“00后”农业飞手晏吕强操控无人机掠过川渝田垄,50公斤复合肥一分钟均匀撒下一亩田。“省时省力,还更精准!”他抹了把汗。电池在空中耗尽,在地面快速更换,科技的节奏精准调度着农时。


稻虾田横跨两省,田垄间特意留出1.5米宽的“小龙虾跑道”。今年早春虾销售超2万斤,预计每亩增收近千元。站在田埂上,产业带头人蓝云霞望向郁郁葱葱的秧苗:“让更多人熟练掌握新技术和新装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生活图景的重构——双城烟火漫卷乡野
三合村的农家乐热潮,从王二娃土菜馆升起第一缕炊烟开始。“只有好环境,才能引客来。”经营者王强告诉记者,农家乐接待的游客川渝两地都有,每到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更是人流如织,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

开业仅一年多,小店接待游客四五千人。川渝牌照的汽车停满院坝,两地食客共品一锅土鸡汤。55岁的本地人李祖奎坐不住了,正筹划把自家小院改成农家乐:“前面摆十桌,后院还能加桌!”国有平台也闻风而动,“合宿”民宿在三合村落了户。
变化源于顶层设计的赋能。随着人才、技术、资金、物流等要素的汇聚,三合村正推动园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曾经闭塞的边界村,正崛起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都市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通过半年的蹲点报道,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三合村的发展活力。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三合村的融合之路必将越走越宽,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更多“三合经验”。
蹲点报道仍在继续,三合村的故事还在书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川渝两地的村民正携手并肩,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