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六月,笔者走进荣县双石镇平坦桥村改土后的高粱地和玉米地。微风拂过,玉米和高粱轻轻摆动,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谁能想到,这片地撂荒了好几年,杂草长得比人还高。今年高标准农田改造一完工,农户们根本不用动员,自发就回来把地种满了!”双石镇农业中心负责人站在田埂上,言语中满是欣慰。眼前这片充满活力的田野,无声地解答着人们心中的疑问:为何土地改造后,群众的耕种热情反而空前高涨?
“早些年,想种好地太难了!”平坦桥村党组织书记李燕回忆起改造前的景象感慨万千,“咱这地,高低不平,东一小块西一小块的碎田块、山坡地,大型农机根本进不来,也用不上。春耕秋收,全靠肩挑背扛,成本高、效率低,不少人看着好好的地荒在那儿,心里急,可也使不上劲儿,只能干瞪眼。” 土地细碎化、耕种成本高、效益低,曾是压在许多村民心头的石头,直接导致了部分土地的无奈撂荒。
转机出现在今年四月。平坦桥村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顺利完成,昔日的痛点被一一破解。变化有多大?村民虞良华最有发言权。“过去种地,那是实打实的力气活,我这把年纪是真干不动了,地也只能荒着。现在可大不一样!” 虞良华指着自家平整的五亩地,脸上洋溢着笑容,“地整平了,路修通了,水渠也到了地头,拖拉机、播种机直接开进来干活!我不仅种上了高粱玉米,还盘算着套种点大豆呢!”曾经担忧“无人耕种”的景象,被勃勃生机的高粱和玉米取代。

如今,在平坦桥村村委会旁那片改造完成的千亩土地上,长势喜人的高粱已与郎酒集团签订了订单协议,以每斤3.78元的价格锁定销路,按亩产400-600斤计算,预计每年就能为村民带来百万元的增收。订单农业的保障,让村民种植的信心更足了。

这份热情,不仅体现在村民自发耕种上,更催生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活力。在乐德镇南华村,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村委会就推出了“三年免租金”优惠措施,成功吸引种植大户承包百余亩土地,发展玉米套种南瓜。“以前地太零碎,想流转都没人愿意接手。” 正在地里帮工的板栗村村民李孝明乐呵呵地算起了账,“现在好了,地连成片又平整,我把家里3亩多地流转出去,每年有租金拿,还能和老伴一起在地里干活挣份工钱,两份收入,这日子有奔头!”。

这种效益提升的“涟漪”,正扩散到更多地方。乐德镇板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曾经的“巴掌田”聚成了“整片田”。放眼望去,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大型农机自由驰骋。为了深挖土地潜力,板栗村正积极谋划引入专业承包商,探索“稻虾共作”等综合种养模式,力图打破传统“单一产出”的局限,释放土地更大的“乘数效应”。
平坦桥村、南华村、板栗村的生动变化,正是荣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缩影。这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正将更多“靠天吃饭”的农田,塑造成“旱涝保收”的稳产沃土。近年来,荣县依托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成功打造了“中稻+再生稻”、郎酒集团订单高粱等高产示范片11.2万亩,发展稻渔基地5万余亩、稻菜轮作基地5万亩,以及马铃薯示范基地1万亩,为全县22个现代农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健学 虞芳琳)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