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活乡村文化活力,以文化人、以文润村,凝聚乡村发展合力、提升村民精神风貌,7月5日,代寺镇“新生—农耕文化初识:探农耕奥秘·品非遗魅力”主题活动在李子村再生稻历史文化基地成功举办。活动吸引了来自李子村及县城区、周边乡镇的30余名小朋友沉浸式体验农耕智慧与非遗魅力。

“知道再生稻是什么吗?知道一粒米要经历多少风雨吗?”在李子村再生稻博物馆,讲解老师以生动问答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农耕溯源。孩子们系统学习了水稻从浸种、播种、出苗、分蘖、拔节、抽穗、开花、灌浆到成熟的完整生命周期,深入了解了富顺作为“再生稻之乡”的深厚底蕴。2020年秋,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的“富顺,再生稻之乡”熠熠生辉,这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背后,是李子村5700亩稻粱“双再生”产业铺就的振兴之路。目前,再生稻、再生高粱种植已成为该村村民主要增收渠道,形成了独特的稻粱耕种文化。

带着博物馆的知识余温,孩子们手提竹篮奔向与京东农场共建的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在挂满辣椒、茄子、黄瓜、南瓜的田间,孩子们亲手采摘时令蔬菜,欢笑声此起彼伏。“采摘蔬菜的过程非常有意义,我要叫朋友们一起来体验!”一位小参与者兴奋地说道。

活动室内,代寺镇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舒氏制瓦技艺的传承课堂热火朝天。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孩子们揉泥压坯,精心贴上象征丰收的稻穗纹饰,叮叮咚咚的敲打声奏响了文化传承的乐章。“舒氏制瓦技艺是我们富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它非常的有意思,它可以做很多造型,泥塑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烧制的,还有一种是通过自然晾晒成的。房顶上的砖瓦有损坏,要制作替换上它,达到更美观更好看,所以呢,要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一位小工匠认真地说出感悟。孩子们在泥胚上复刻传统纹样的过程,正是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代寺镇以“文化铸魂润村”为理念,深度挖掘再生稻历史文化内核,精心打造“一粒米的故事”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民俗展览、农事体验、非遗工坊等多元形式,李子村的乡土记忆被重新唤醒,村民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显著增强。当博物馆的知识沉淀、田垄间的汗水浸润、指尖上的古老技艺交织成网,一幅“产业+文化”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展开,为古老农耕文明注入蓬勃的时代生命力。(李旭 陈香吉)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