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中考720分小伙高二转职高学烹饪”消息冲上热搜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习一门技能可能比高学历更能实现自我价值及更好就业。龚晟的转向,绝非逃避压力的无奈之举,而是一场对自我禀赋与社会需求的清醒定位。面对普高文科学习中的“学不走”困境与对就业路径狭窄的忧虑,一次职普融通宣讲会让他洞见了新可能。从“顶着压力继续读”到“学门技能养活自己”,他的选择折射出新一代青年对成功的多元定义:学历光环之外,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职业尊严的获得同等重要。当他在实训室因苦练刀工切掉半个指甲却依然坚持时,“国家一级厨师”的目标已内化为比分数更炽热的理想。
龚晟的成功突围,其意义远超个人逆袭的范畴。它清晰印证了职普融通政策在实践中的蓬勃生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壁垒正在消融。荣县职高2025年对口高考本科上线105人、整体升学率96.1%的数据,颠覆了“职高即打工终点站”的陈旧认知。更值得关注的是,与龚晟同期通过职普融通转入的14名学生中,9人跨越本科线,有力验证了该模式的可推广性。这些学生从“普高学困生”到“职教优等生”的身份转换,揭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真谛:当赛道与禀赋匹配,平凡者亦可闪耀。
然而,观念的坚冰仍需持续消解。尽管职教高考与普通高考同为750分总分,且前者增设专业技能考核,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隐性歧视仍未根除。龚晟爷爷最初的反对情绪,映射出公众对职教价值的认知偏差。要破解此困局,需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发力: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升学评价体系,搭建中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贯通培养链,并通过校企合作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只有当职教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获得公平回报,多元成才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教育公平的本质不是提供单一赛道,而是铺设多元立交桥。当更多学校像荣县职高那样以“升学为导向”,将职教定位为人才成长的另一条高速通道时,家长才会放下“宁可读三本不选职教”的执念。政策制定者更需前瞻布局:加大职教投入,推动课程与行业前沿同步;建立职普学分互认体系,允许学生在两类教育间合理流动;鼓励高校开设更多如“烹饪与餐饮管理”这样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让技能深造拥有学术支撑。
当社会能以包容视角审视“720分转职高”的个体叙事,教育评价的单一标尺才能真正打破。荣县职高烹饪专业满员的现实,让我们听见了变革的潮声——在技术赋能万物的时代,让锅铲与钢笔同样高贵,让技能之光与学术之星共同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土豆丸子)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