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将近到来。持续高温闷热天气,极易引发中暑,甚至热射病。工作期间如何做好防暑措施?一旦中暑,如何自救互救?这份防暑攻略,你要知道!
一哪些作业场景容易中暑?
(一)高温、强辐射作业
特点:高气温、高辐射强度和相对低湿度的干热环境。
如:冶金行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行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建材行业的制砖、陶瓷、玻璃等炉窑车间;以及火力发电厂、煤气厂的锅炉车间等。
(二)高温高湿作业
特点:高气温、高气湿、低气流、低辐射强度的湿热环境。
如:纺织、印染、造纸等工业;潮湿的深矿井中作业等。
(三)夏季露天作业
特点:除受太阳直接辐射作用外,还受到加热地面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业,而且作业时间长。
如:农场、建筑工地、筑路、露天搬运作业,大型体育竞赛等。
二中暑的表现为哪些特征?
按病情的严重程度,中暑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一)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二)轻症中暑:体温往往38℃以上;出现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三)重症中暑: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1.热痉挛,表现为腹部、手臂或腿部出现疼痛性痉挛;
2.热衰竭,面色苍白、头痛、恶心、低血压、眩晕、昏厥等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体温不超过40℃;
3.热射病,早期大汗,继而“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以及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意识障碍,体温超过40℃,危险度高。
三中暑发生后如何自救互救?
发现中暑患者,可参考以下应急措施:
(一)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转移到阴凉环境。
(二)将患者身体泡到水中,或者可将全身浇湿,用水擦拭全身。
(三)不能将冰块直接接触皮肤,用毛巾包裹冰块,敷在颈部、大腿根部等有大血管的地方。
(四)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不要喂水和药品,保持侧卧位,头稍后仰,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呼叫“120”或就医。
(五)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呼吸和意识状况,确保其生命体征平稳。
四预防中暑,个人怎么做?
(一)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劳动,做好工间休息。
(二) 保持身体水分:经常饮水,即使不觉得口渴,也要定时补充水分,特别是在户外活动或高温环境工作时。
(三)穿着合适:选择轻便、宽松、透气的衣物,佩戴帽子或使用遮阳伞,避免阳光直射。
(四)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防热服装以及特殊防护眼镜等。
(五)注意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大量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五避免中暑,企业怎么做?
(一)改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通风、降温、隔热等设施。
(二)开展健康检查,组织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
(三)组织作业培训,对劳动者进行岗位培训,普及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知识。
(四)科学调整作息,根据天气和岗位情况,合理安排和调整作业时间,避免一线从业人员长时间高温作业。
(五)配备充足物资,购置足够的、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暑用品、防暑降温饮料和急救药物。
(六)制定应急预案,编制高温中暑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双盲应急演练。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