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有一种信仰叫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有一种热爱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来自华夏儿女的深情告白彰显了一片爱国之心,作为一方红色热土,广元始终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我们不曾忘记,这里是原川陕苏区核心区域、后期首府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我们时刻牢记,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指挥了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激战黄猫垭、强渡嘉陵江、血战剑门关等经典战役;我们永远铭记,5.3万广元优秀儿女踊跃参加红军,谱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慷慨壮歌。
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灯塔。近年来,广元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烈士褒扬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四川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将红色光芒洒向市内各个角落。
保护红色资源 让纪念设施“强”起来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年2月,广元市烈士陵园被评为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该陵园建于1964年,现安葬有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的四川、山西、甘肃等省市烈士85位。近五年来,来自全市各界20余万人次在清明节、“9·30”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前往陵园开展入党入团入队仪式、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等教育活动。
其实,早在2020年起,广元市便着手科学制定全市烈士陵园修缮保护方案,将广元市烈士陵园改建项目等8个重点项目,成功纳入《四川省烈士纪念设施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
通过《方案》的实施,全市烈士纪念设施实现全面提质改造,进一步强化了安葬、纪念、教育三大核心功能,为全社会提供了庄重肃穆的瞻仰和教育场所。多年来,社会各界群众逾31.4万人次在各烈士纪念设施瞻仰缅怀英烈,红色精神在一次次的瞻仰与缅怀中不断传承、延续。
此外,秉持“应迁尽迁、集中管护”原则,市级相关部门将散葬在辖区内的54位烈士遗骸妥善迁至烈士陵园安葬,同时对34处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进行全面修缮,使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教育后人的坚实阵地。
2024年5月,广元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专家委员会在全省率先成立,22名党史、军史、文史等相关专业人士受聘为专家委员会成员,他们围绕烈士纪念设施的规划设计、保护管理、修缮维护、陈列展示等提出咨询意见和技术指导;对党史军史战史相关史料和烈士事迹的收集分析、调查核实等提出咨询意见并提供研究支持,对推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向前,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挖红色资源禀赋,广元市建成中国红军城、苍溪红军渡、木门会议遗址、红军文化园等红色文化矩阵50余个,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得以生动展示、革命精神永续流传,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广元人民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高地。

《烽火情缘》剧照
讲好红色故事 让英烈精神“活”起来
今年3月,通过层层选拔,30名正式“红领巾讲解员”和30名预备“红领巾讲解员”正式上岗。该活动引发全网近50万人次关注,在全市中小学校掀起了学习红色文化、讲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热潮。
来自利州区万达实验学校的李雨薇说:“手中的聘书,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我将用心学习历史,用情传递精神,让更多人听见革命先辈的热血与荣光!”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多年来广元市始终坚持挖掘与弘扬相结合,以便进一步夯实精神根基。自2022年4月起便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寻访红军革命先烈英名工作,广元籍红军革命先烈人数从原来掌握的4.7万名增加至5.3万名。积极开展为烈士寻亲工作,截至目前,共迁回5名烈士遗骸,为28位烈士找到亲人。在英烈精神的感召下,广元市涌现出李雨阗、何鑫、罗东来3位新时代英雄烈士。
为生动诠释红色故事,广元市先后创作推出豫剧《烽火情缘》、舞台剧《信仰之城》、电影《老兵刀锋》等红色文艺精品,以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化武为原型的长篇纪实文学《八千里路》出版发行,李化武成为广元人民家喻户晓的先进模范。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红色故事是广大青少年最好的老师。为上好这一“思政课”,每年9月,围绕全民国防教育月和“红色九月”双重主题,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广大师生走进烈士陵园,实地感受英烈精神的力量;组织老战士、抗美援朝老兵、英烈讲解员等走进校园,开展英烈精神、国防教育主题讲座20余场次,受教育学生2.4万人。组织开展“童‘画’我心中的英雄”全民国防教育主题绘画展,红色基因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从纪念设施的管护升级,到英烈精神的传承延续,广元市以实际行动书写了英烈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篇章。未来,广元市将继续以“保护设施”留存历史记忆,“深挖故事”激活精神内核,让信仰之光穿透时空,在川北大地的红色版图上,继续书写英烈褒扬工作的时代答卷,让红色根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