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两名小学生在放学途中发现一株“可疑”植物,竟与学校禁毒课上科普的有毒花朵十分相似。他们回家进行上网查阅后发现是罂粟的可能性很高,于是在第二天上学的路上果断报警。接警后,富顺县局民警确认了该植株的确是野生罂粟,当即铲除并对周围进行了实地踏勘。事后,民警护送两位迟到的小学生上学,向老师说明了情况并做出表扬!并在学校升旗仪式时当众为他们颁发“禁毒小卫士”奖状,以示鼓励。
评论:以教育之名,筑无毒未来
禁毒教育是全民共治的必要基石。自贡“禁毒小卫士”们的果断选择,其价值远不止体现于铲除几株毒草。它是未成年人防毒意识的成功“觉醒”,更是国家禁毒战略在最具活力、最需呵护的群体中实现有效落地的明证。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极易成为毒品侵害的“易感人群”。而强化禁毒教育,正是保护他们免受侵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疫苗”。这起看似偶然的小学生发现罂粟并报警事件,恰恰揭示了禁毒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它能将抽象的国家意志,转化为青少年可理解、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行为。试想,当每一所校园都能涌现出这样警惕的“禁毒小卫士”,当青少年普遍具备识毒、拒毒的能力,汇聚起来的,将是何其强大的全民禁毒力量?此亦深刻地印证了禁毒教育面向未成年人的极端必要性——它是在青少年灵魂深处种下拒毒种子、塑造社会责任感,从而构建“全民禁毒网”的关键所在。
禁毒教育促进认知到行动的深刻转变。自贡“禁毒小卫士”的敏锐绝非偶然。它背后是近年来自贡警方持续深耕校园禁毒教育模式的实践结晶,即突破传统单向灌输的窠臼,以仿真毒品展示、模拟场景互动、典型案例剖析等沉浸式教育方式,让青少年从“知道”什么是毒品、危害何在,跃升至“识别”毒品形态、“拒绝”诱惑侵袭、“举报”涉毒行为。无独有偶,湖北十堰的小学生课后主动上交拾获的罂粟果、云南玉溪的鱼江涛同学识别爷爷收藏的罂粟壳后选择报警、浙江嘉兴的孩子发现疑似罂粟花利用电话手表报警——这些遍布全国的“小卫士”故事,高度一致地佐证了当今禁毒教育的实际效能。它成功地打通了从“认知”到“行动”的关键一跃。青少年不再是课堂上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在真实世界主动运用知识、维护正义的行动者,完成了由“被保护对象”向“积极参与者”的华丽蜕变。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参与能力的赋予,凸显了高质量的禁毒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具备抵御毒品侵袭的内在免疫力和行动自觉性的核心重要性。
禁毒教育需结合时代所需深化变革。禁毒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拒毒意识如呼吸般自然融入未成年人的日常。这要求我们超越传统宣教逻辑:一方面,教育革新需从“知识传递”转向“能力建构”。借鉴自贡沿滩法院在中学模拟法庭公开审理容留未成年人吸毒案的做法,让2000余名师生直面被告人忏悔吸毒致少女堕落的经历——这种强震慑场景比百次说教更直击心灵。另一方面,家庭防线重在破解“代际认知差”。当孩子能识别“LSD”、“开心水”等新型毒品,但家长却对“笑气”茫然无知时,防线必然失守。因此针对家长的识毒禁毒培训亦必不可少,只有当家庭成为认知同步的堡垒,毒品的“代际传递”链条才能被斩断。最后,全民共治要让责任落地生根。禁毒不是公安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协奏曲”。正如自贡沿滩区邓关街道深入开展禁种铲毒专项行动,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对辖区开展“地毯式”排查与“立体化”宣教,同步打造“禁毒主题口袋公园”,以“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推动禁毒工作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预防”转型,日均吸引300名居民互动,青少年参与率65%。当禁毒文化像街角绿植一样生长于生活场景,无毒社会的根基才能真正牢固。
言而总之,禁毒教育,其时代价值远超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承载着更深重的历史责任:在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纷繁复杂、诱惑无孔不入的时代,向下一代传递着珍爱生命、明辨是非、坚守底线的核心价值坐标,最终完成从“认识”到“抵制”,再到敢于“斗争”的由思想到行为的蜕变历程。而这正是禁毒教育面向青少年所具有的深远时代价值——它以教育之名,为民族无毒未来筑起最根本、最坚强的精神基石。筑此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张驰)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