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慌、气促、胸痛、意识模糊……”2025年3月的一个清晨,板桥镇龙乘村47岁的曹某突发危急状况。
10分钟!板桥镇急诊分中心急救人员已抵达曹某家中。医生张兵迅速评估后,将急诊心电图上传至富顺县人民医院胸痛联盟群。“心肌梗死!立刻准备转运!”县级专家诊断指令刚下达,急救团队立即启动转运并与家属预沟通手术。
救护车鸣笛驶向县城时,县人民医院导管室已准备就绪。34分钟后,曹某被送进导管室,1小时手术成功挽救生命。
这场上下联动的“生死时速”实战,始于乡镇急诊的快速响应与精准初判,成于县域胸痛中心的高效协同,正是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区域协同救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富顺县板桥镇中心卫生院紧跟县域医改浪潮,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聚焦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智慧赋能三大核心,突破基层医疗发展瓶颈,交出一份“小医院大作为”的基层医改答卷。

人才共育 锻造基层医疗硬核队伍
2024年4月,板桥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实施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以往,此类手术需转诊至县级医院,患者常面临路程远、耗时长、费用高等难题。此次在县级专家下沉指导下,手术在卫生院顺利完成,既减轻了患者负担,更让“在家门口看好病”的愿景照进现实。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该院针对基层医疗人才短板,创新实施的“输血+造血”双轮驱动人才培育战略。一方面强化“输血”,选派12名业务骨干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麻醉科、口腔科等科室定向进修,系统学习前沿技术与临床经验;另一方面深化“造血”,依托医共体“师带徒”计划,邀请县级专家定期下沉带教,培育本土医疗骨干。
在具体实践中,外科医生罗灵在县人民医院外科、麻醉科团队的指导下,开展腹腔镜手术20台,其他手术100余台。急诊分中心创新“3+1”带教模式(3名县级医生结对1名基层医生),培养急救专科人才6名,自今年3月以来,累计接诊门急诊患者300余人次。卫生院开展病种数由90种增至109种,开展手术病种从11种拓展至24种,当地门诊及住院人次稳步增长,服务能力与质量实现“双提升”。
资源共用 织密县域医疗服务网络
“要不是镇里有急诊分中心,等送到县城再抢救,后果不堪设想。”如今重返岗位的曹某感慨万千。这场跨越乡村与县城的生命接力,不仅让他重获新生,更见证了板桥镇中心卫生院借力医共体建设,深化与县级医院战略合作,织密县域医疗服务网的生动实践。
针对基层诊疗能力薄弱、急救响应迟缓等痛点,该院以资源整合、高效转诊、协同服务为关键,系统推进多维度改革,打出一套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组合拳”。依托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技术力量,3月1日成立自贡市乡镇卫生院首个急诊分中心,由县人民医院派驻6名专家与卫生院2名骨干组成8人急救团队,提供24小时急救服务,构建富顺县西部片区15分钟急救圈。与县人民医院共建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联合病房,通过专家驻点查房、手术、教学,实现“大病精准转、小病就地治”。3月以来,上转疑难重症76人次、下转术后康复患者40余人次,人均住院费用降低20%。与县人民医院开设口腔、眼耳鼻喉科等联合门诊,由县级专家逢场天固定坐诊并通过“传帮带”培养专科人才,累计服务群众300余人次,节约往返费用4万余元。联合县妇幼保健院成立妇幼健康联合服务中心,邀请妇产科、儿科及儿保科专家开展孕保、产前筛查、儿保管理等全周期服务,已接诊孕产妇及儿童200余人次。
信息共享 打通诊疗末梢最后一米
在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放射科医生正在调阅县人民医院影像专家的诊断报告。“自从启用远程诊断平台,基层患者的心电图、影像检查30分钟内就能拿到三甲医院的报告。”院长罗登州介绍。
借助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通过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系统,基层采集数据实时传输至县人民医院诊断中心,2024年累计完成CT、DR远程诊断3000余例,心电报告反馈超1万人次,真正实现“基层检查、三甲诊断”的服务模式。
此外,依托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检验中心,该院开展“无人机送检”服务。通过无人机快速转运标本至县级检验中心,快速完成检测并反馈结果。这一举措不仅大幅缩短患者诊断等待时间,更让偏远地区群众及时获得精准治疗依据。截至目前,已通过该服务完成检验报告反馈1000余人次。
“过去患者宁可舍近求远,如今家门口看病成为常态。”老人们闲谈间道出板桥镇中心卫生院医共体建设的深意。这不仅是设备更新迭代的“硬升级”、技术提质增效的“强赋能”,更是将“大病不出县、小病就近看”的承诺,变成了百姓触手可及的踏实感。(富顺县卫生健康局)
编辑:胡倩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