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刘佳
近期,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消委会)、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消委会)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共接到124起消费者手机刷视频被“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诱导,莫名其妙被扣费798元的投诉,受害者大多为老年人,分布于全国22个省市,涉诉金额10万余元。
这些老年人的钱是如何被骗走的?老年人刷视频要注意些啥?7月15日,四川省消委会发布2号消费警示,提醒老年人刷视频当心被“赚钱”“免费”诱导扣费。
省消委会:识别套路,增强防骗意识
据了解,此次接到的投诉中,投诉对象主要为成都灿至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伟正耀烨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芳芳园屿科技有限公司3家公司。据投诉者反映,家中老人在手机上浏览短视频或短剧时,会弹出“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输入手机号送会员”等极具诱导性的信息,点击后按操作提示输入手机号或验证码领取权益时,被直接扣款798元,经查询显示购买的是所谓的“妙映”APP会员。想要退款,客服电话却长期无人接听,接通后也会以“会员权益已生效”为由拒绝退款。然而,所谓的“权益”实际价值与798元严重不符。
调查此类案件后消委会发现,不法经营者主要是利用少数老年人对网络生态不熟悉、防范意识薄弱、贪图利益的短板,精心设计出“免费领红包”“走路赚钱”“输入手机号送会员”等欺骗信息,诱导消费者点击,并通过人脸识别、免密支付等,绕过支付安全屏障,直接将老年人的钱扣走,严重侵犯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对此,四川省消委会提醒:
一、拒绝“赚钱”“红包”等诱惑,谨慎点击阅览不明信息。对手机弹窗广告、短视频平台推送的“轻松赚钱”“输入手机号领福利”等内容要保持警惕,避免随意点击。仔细查看页面是否存在隐蔽扣费条款,切勿轻易输入手机号及验证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资金损失。
二、树立风险意识,加强手机支付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工具的自动扣款和免密支付功能,谨慎开启人脸识别支付权益,尽量减少授权,降低被盗刷风险。牢记验证码等同于支付密码,绝不向陌生页面或他人透露,避免被恶意扣款。
三、识别套路,增强老年群体防骗意识。老年人容易轻信网络宣传信息,家属应帮助其关闭手机广告推送功能,安装安全防护软件,并向其耐心讲解常见诈骗手法,提醒勿随意下载陌生APP或点击不明链接,避免上当受骗。
四、保留痕迹,固定证据,及时维权。如遇诱导扣款,立即保存信息截图、扣费短信、支付记录等证据,第一时间联系商家或平台要求退款。若协商未果,可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律师观点:相关经营者涉嫌多重违法
四川秉鉴律师事务所黎六娅律师认为,涉及投诉的三家公司运营的“妙映”APP及相关推广行为,存在诸多违法情形,如通过短视频等平台发布“走路赚钱”“领红包”等链接,以隐蔽条款、自动勾选协议、骗取隐私权限等方式,诱骗消费者输入手机号、验证码或触发人脸识别,强制扣除798元,且客服推诿、退款设限,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的规定,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广平台在未尽广告审核义务,支付平台风控存在漏洞的情况下,亦应当承担相应的平台责任。
如消费者遭遇此类侵权,建议立即截屏或者录屏从登录到扣款的整个操作过程、《服务协议》及《授权协议》等文字内容,保留证据以后积极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权,争取早日挽回损失。
四川锦东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张雄飞认为,从法律层面来看,“妙映”APP相关经营者的行为涉嫌多重违法。首先,其通过“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点击,在页面中设置自动勾选协议、隐瞒扣费条款,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禁止的违法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其次,以获取隐私权限、自动填写验证码、人脸识别支付等方式擅自扣款,且二次登录仍会重复扣款,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构成强制交易,严重侵犯消费者财产安全权。
再者,客服电话无人接听、以“撤销投诉”为条件才部分退款的做法,剥夺了消费者依法求偿的权利,属于恶意拖延处理消费纠纷。此类行为针对老年人实施,利用其对数字技术的不熟悉设下陷阱,社会危害性更大。除了消费者自身加强防范,更需监管部门强化对平台广告审核、支付环节风控的监督,对违法经营者依法严惩,从法律层面为老年群体的数字消费安全筑牢防线。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