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宇 自贡融媒记者 兰艳


7月15日,荣县美术书法家协会的艺术家们前来采风,他们沿着稻田小径悠然漫步,观赏民宿内老木桌上摆放的土陶茶具;在油茶林边的茶寮里,炒茶师傅正熟练地翻动着新采的嫩芽。这份宁静深深打动了艺术家们。他们当场铺开宣纸,将眼前的“稻花香里说丰年”景象与远处的真武山轮廓,一一融入笔墨之中,墨香与茶香交织,成就了一场动人的邂逅。

“咱这‘陶式慢生活’,其实就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代演绎。”“一尺丘山”项目策划人赵炎笑着说道。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炎在工艺美术领域深耕二十余年,2023年,他应邀入驻“中国西部陶都”荣县后,便全身心投入这片土地,立志将“陶式生活”的种子播撒于此。今年,他代表荣县参加荣昌四大陶都陶展,带去的土陶大漆作品惊艳全场,一举斩获金奖。“这奖不仅属于荣县陶,也属于咱们的‘陶式慢生活’。”赵炎自豪地说。

如今,在赵炎的积极推动下,长山镇五通坝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闲置的“七间半”农房被改造成民宿,每扇窗都映出一幅田园画卷;废弃的老学校变身版画基地,孩子们用刻刀描绘着身边的“东篱”;连绵的油茶林,也成为游客体验采摘的“南山”。如今的“一尺丘山”,咖啡与茶香交融、土陶与书籍相映、刘伶酒配农家菜的畅快、民宿里枕着蛙鸣入眠的惬意,四大板块共同支撑起的“2.0版”农文旅教业态,让“陶式慢生活”从诗文中走进了现实。
“一尺丘山”的成功,也促使荣县将其模式复制到上海杨浦区。城市版空间内,墙上悬挂着荣县版画《东篱采菊图》,架上陈列着长山土陶,连咖啡杯上都印有“悠然”二字。“城里人的‘陶式生活’,是在格子间外留一处发呆的角落。”一位游客表示,他们午休时捏捏陶土,傍晚捧着咖啡阅读,依然能找到“心远地自偏”的宁静。

“在上海喝这杯咖啡,总会想起荣县稻田边的茶寮。”曾游历两地的郝女士感慨道。一年多时间过去,上海的“一尺丘山”也成了自贡荣县的推广使者,不少人在品完咖啡后好奇询问:“那个有‘南山’和土陶的村子,究竟在哪里?”
“现在让大家看见美好,3.0版则要让老乡们过上‘陶式生活’的好日子。”赵炎指着规划图,眼中闪烁着希望之光。目前,他正忙于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孵化基地引入荣县,计划教村民们用本地陶土创作更多“有故事”的作品,让“荣州陶”和“陶式生活”一同走出大山。
从荣县的稻田到上海的街巷,“一尺丘山”的故事仍在续写。正如五通村村民们所言:“赵老师总提‘陶式生活’,现在才真正明白——不就是把日子过成诗,把家乡绘成画嘛。”这股穿越千年的“悠然”之风,正让更多人坚信:美好,始终蕴藏在平凡的烟火日常之中。
编辑:郑皓匀
责任编辑:张翠娜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