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衡水枣强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张某刑满释放后,以“前公务员”身份在短视频平台高调发布内容,每条视频都刻意标注“原副局长”头衔,评论区更充斥对其犯罪记录的讨论。这种利用公职背景“薅流量”的行为,不仅挑战社会道德底线,更暴露出网络生态治理的新课题。
公职身份不是流量密码,纪律红线没有“离职期”。尽管张某已非在编人员,但其反复强调“原副局长”身份的行为,本质上是消费政府公信力。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对其有更高道德期待——即便离职,曾经的职务身份仍承载着公众信任。这种将“落马官员”标签转化为猎奇卖点的做法,与《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中“维护职业荣誉”的要求背道而驰,更可能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效仿效应。
平台不能当“甩手掌柜”,需筑牢审核防火墙。当网友发现其犯罪前科与视频内容形成荒诞反差时,平台算法却仍在助推传播,这暴露出内容审核机制的失灵。参照国家对劣迹艺人的管理逻辑,平台完全有义务通过"身份核验+关键词过滤"等技术手段,对这类特殊群体内容进行限流或标注。特别是当账号明显以“前公职人员”“落马官员”为卖点时,更应主动对接组织部门核实信息,而非放任公权力形象被娱乐化消解。
构建全周期监管,给公职身份戴上“电子镣铐”。此事件折射出对问题官员“后半篇文章”管理的空白地带。建议完善三方面机制:一是建立公职人员从业禁止清单,在开除公职时明确限制其利用原身份牟利;二是搭建部门与平台的数据共享通道,对敏感账号实施动态监测;三是将网络行为规范纳入《公务员法》修订范畴,实现在职与离职管理的无缝衔接。
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值得鼓励,但绝不能以伤害公序良俗为代价。当曾经的“副局长”把犯罪经历变成流量噱头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改过自新的诚意,而是对公共价值的二次伤害。净化网络空间,既需要平台守土有责,更呼唤制度长出牙齿,让每个公职身份都能始终恪守“退岗不褪色”的底线。(黎燕)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