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7月1日起,我国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全面实施药品追溯码扫码结算制度,标志着医保基金监管正式迈入“一物一码、全程可溯”的数字化治理新阶段。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医保基金安全的技术加固,更是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推手,其背后折射出的治理智慧与战略考量值得深入剖析。
长期以来,医保欺诈的隐蔽性让监管陷入“猫鼠游戏”:不法分子通过“医保取现”“高价回收”等手段将药品二次销售,形成“回流药”黑色产业链。药品追溯码的唯一性特征,相当于为每盒药品植入“电子身份证”,通过扫码记录销售路径,可实时识别重复扫码、跨区域串换等异常行为。以成都为例,全市1.8万家定点机构已实现追溯码全覆盖,系统日均拦截异常交易超千次,医保基金损失率同比下降37%。技术手段的介入,让监管从被动查处转向主动预警,为医保基金安全筑起“数字防火墙”,更重塑了监管逻辑——从依赖人工抽查的“事后追责”,转向依托数据智能的“全程防控”。
药品追溯码的推广,本质上是医药行业的一次“数据革命”。过去,生产企业、流通商、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编码体系混乱导致溯源困难。国家医保局建立的“三码合一”映射库,将追溯码、医保编码、商品码统一关联,形成覆盖生产、流通、使用全环节的标准化数据网络。截至2025年6月,全国96.3万家定点机构接入追溯系统,覆盖率超99%,累计采集追溯码418.28亿条。数据互通带来的效率提升显著:生产企业库存周转率提高25%,批发企业配送时效缩短40%,零售药店缺货率下降18%。更重要的是,统一的追溯体系打破了区域市场分割,推动药品按质量、价格、服务公平竞争,为全国统一医药大市场建设扫清技术障碍。
这一变革也在重塑公众对医药零售的信任体系。过去,消费者购药时面临三大痛点:假药混入风险、价格欺诈隐患、用药安全无追溯。如今,通过国家医保局公众号或APP扫码,购药者可实时查询药品生产批次、流通路径、销售记录等信息。若发现追溯码重复,可立即举报并索赔。这种“透明化”交易倒逼药店规范经营,据统计,政策实施后,零售药店违规串换药品行为减少62%,消费者投诉率下降51%。当每个消费者都成为“监督者”,医药市场的“信任赤字”正逐步转化为“信心红利”。
当每一盒药品都拥有可追溯的“数字生命”,医保基金的安全网将更加密实,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将愈发清晰。这场由“小码”引发的“大变”,正在书写中国医药治理的新篇章。(杨梦婧)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