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低空经济”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无人机操控员百万人才缺口的数据与“零基础一月拿证”的培训广告形成强烈反差,一场由政策红利催生的考证狂欢席卷青年群体。然而,招聘平台数据显示,无人机相关岗位求职人数增速远超招聘需求,部分学员斥资数万元考取执照后,仍陷入“毕业即失业”困境。这背后,是新兴产业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位,值得深思。
低空经济作为万亿级新赛道,政策红利释放的信号被资本敏锐捕捉,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高薪自由”“包就业”为噱头,将考证包装成“人生逆袭”捷径,吸引大量在校大学生盲目跟风。为压缩成本、争夺市场,培训质量严重缩水,实操训练时长被大幅压缩,教练指导敷衍了事。这种“速成式”培训,不仅导致执照通过率低下,更让学员即便拿证也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看似“捷径”,实则“歧途”。
行业需求与培训供给的断层,是造成就业困境的关键。以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等领域为例,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会操作无人机的“飞手”,更是懂作物病虫害识别、输电线路架构,具备应急处理能力的复合型“飞匠”。但当前培训体系对行业特殊性重视不足,学员缺乏复杂场景应对能力,企业不得不重新组织内部培训,增加了用人成本。这种能力错配,反映出培训市场与产业发展的脱节,也凸显出从“操作型”到“技术型”人才升级的紧迫性。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产业-教育-监管”三角支撑体系。监管层面,需建立全链条治理机制,借鉴先进职业教育认证体系,将核心指标纳入强制认证,严查虚假宣传,形成有效震慑。教育层面,应推动场景化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将专业课程融入飞行训练,让学员在真实场景中积累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产业层面,要构建人才能力图谱,精细化分类飞手专业方向,明确核心技能与拓展能力,引导学员根据自身规划选择赛道,避免无效投入。
对于青年而言,更要从“考证焦虑”中突围,转向“价值创造”。在不确定性中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远比追逐热门证书可靠。就像有的飞手考取执照后,没有急于求职,而是自学编程和建模,开发出古建筑数字化修复系统,带领团队创造价值。当青年能用技术创造独特价值时,就业焦虑自然消解。
低空经济的百万人才缺口,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而是质量与结构的深层矛盾。市场终将回归理性,唯有既能驾驭技术又深谙行业需求的“飞匠”,才是低空经济真正的领航者。青年当静心打磨“无人机+X”的复合能力,在万亿赛道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天空。(杨梦婧)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