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天津等地外卖骑手因健康证办理问题陷入“无证不能接单”的困境,暴露出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权益保障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系统性矛盾。这一争议的背后,既涉及政策制定的模糊性,也关乎平台规则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协同问题,更折射出传统治理模式与新就业形态之间的碰撞。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人员需持健康证,但“外卖骑手是否属于此类”未明确。地方政策呈现显著差异:广东、上海等地要求持证,四川、陕西等地则明确无需办理。这种分歧源于对“直接接触食品”的认定标准不一,导致政策在基层执行时缺乏统一性。
政策模糊性在执行层面被进一步放大。天津部分医疗机构暂停健康证办理,成都多家医院拒绝骑手体检,但平台仍要求上传健康证。这种“无证可办”与“无证不能接单”的双重困境,使骑手成为制度缝隙中的“夹心层”。他们不仅要承受经济成本——众包骑手办证需花费半天时间与上百元费用,还需面对时间成本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本就不稳定群体的生存困境。
政策执行偏差的背后,是平台规则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失衡。外卖平台要求骑手14天内上传健康证,却未充分考虑地方政策差异,本质是将风险管控成本转嫁给骑手。这种“一刀切”的要求,忽视了不同地区政策环境的差异性,导致骑手在合规过程中面临额外负担。
与此同时,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加剧了矛盾。当医疗机构因整改、政策调整暂停服务时,骑手办证需求缺乏替代渠道。部分地区虽要求畅通服务,但执行中仍存在拒绝骑手体检的情况,反映出公共服务在应对新就业形态时的滞后性。政策与执行的脱节、平台与服务的断层,共同将骑手推向了权益保障的边缘。政府需建立灵活的应急机制,避免因局部调整导致系统性瘫痪,同时推动平台与公共服务之间的数据互通,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
在此情况下,四川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取消强制办证,转而强化平台对配送过程的监管,如要求骑手定期清洗配送箱、确保取餐密封性等。这种转变并非降低标准,而是将管理重心从“前端审核”后移至“配送环节”,通过更精细的过程控制保障食品安全。例如,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配送箱温度、密封状态等数据,既能降低骑手办证负担,又能提升监管效率,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赢。
外卖骑手健康证争议,本质是传统治理模式与新就业形态的碰撞。唯有重构规则、填补服务缝隙、以技术赋能监管,才能让骑手不再为“一纸证件”奔波,让食品安全真正“看得见、管得住”。这不仅是保障骑手权益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杨梦婧)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