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电话手表丢了,城管部门闻讯而动,38℃高温下,两名环卫工埋头苦干4小时,翻遍了8吨垃圾——这则被当作“暖心服务”报道的新闻,却像根刺,扎进了不少人的心里。表面是急人所急的温情,细品之下,却灼得人难受:这“温度”背后,公共服务边界模糊了,劳动者的尊严被工具化了,权责也彻底错位了。
个人失误,凭啥让公共资源“兜底”?电话手表怎么丢的?市民自己疏忽大意!可一个12345投诉压下来,城管部门就把“翻垃圾”划进了“职责范围”,负责人那句“百姓有需求就要做”,听着像担当,实则宣告了公共服务边界的彻底沦陷。公共服务不是“无限责任险”!今天能为一块手表翻8吨垃圾,明天是不是谁家钥匙掉下水道也得挖开整条街?公共财政、有限的人力,经得起这样“有求必应”的无原则滥用吗?这根本不是服务的升级,而是责任体系的彻底失序。
沉重的代价,谁在默默买单?翻找的成本,沉重又隐形。烈日下,两名环卫工在垃圾堆里搏命,中暑、感染的风险自己扛;8吨垃圾转运、二次处理的费用,悄无声息摊进了公共开支;原本的街道清扫被耽搁,城市环境质量隐性下降。笔者看到的,是所有这些真实的代价,最终都被公共财政和一线劳动者默默消化了,失主一句轻飘飘的“红包被拒”,就带过了所有。公共资源被这样“私人化”滥用,真正紧急的公共事务,空间何在?
“暖心”叙事,消解了谁的尊严?这事起初还被包装成“城市温度”的典范。可网友眼睛雪亮:“环卫工的汗水成了领导政绩和失主运气的装饰品!”把基层劳动者在极端高危环境下的艰辛付出,简单粗暴地贴上“暖心”标签,但这本质上是对他们劳动价值的漠视和尊严的消解。环卫工人不过是行政指令下的被动执行者,他们的汗水在宏大叙事里,成了冰冷的工具符号。那句“奖励由公司决定”,更是赤裸裸暴露了他们权益保障的缺失和话语权的弱势。他们的付出,不该只是感动故事的背景板!
权责倒置,特权感从何而来?失主一句“不能追着垃圾跑”,行程紧张没参与寻找,却凭一个投诉撬动了整个公共系统运转。这实在令人困惑:这种“我的疏忽,你的代价”逻辑,是不是某种特权感的投射?一块儿童手表值多少钱?翻找的人力成本都快赶上手表本身了!公共服务资源如此有限,必须建立科学的分级响应机制,确保急救药品、危化品泄露这些真正关乎公共安全和生命健康的大事,不被这些“小事”挤占。
让公共资源和劳动者尊严为个人失误买单的“温度”,本质上是一种扭曲的特权逻辑。公共服务资源如此有限,必须建立科学的分级响应机制——以明确责任归属、合理成本分担、精准风险评估和强化公众教育为原则——确保急救药品、危化品泄露等真正关乎公共安全和生命健康的大事,不被这类“小事”挤占。(蒋李斯皖)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