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水沟,污水横流。你看现在,清亮亮的多安逸!”在贡井区龙潭镇将军村吴方坝,65岁的张大叔指着门前焕然一新的沟渠,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被村民亲昵称为“蔬香院”的幸福园,一年多前还是个人人摇头的“麻烦院”——老人多、没人管、环境差,邻里关系也透着疏离。
这些改变,是贡井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也是“文化铸魂润村行动”的生动实践。
“院坝会”开出明白账
“议事清单”管到心坎上
改变的契机,源于村党总支将党小组建到了院落里。面对吴方坝的治理难题,村“两委”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引导居民成立了“蔬香院”自治院落,让村民真正成为家园治理的主人。院落骨干们也没闲着,主动“走出去”学经验,把“院落议事日”、“议事清单”、“星户评选”这些好法子“引回来”。

基础打牢,行动跟上。党小组逐户叩门问需,一年时间20多场热热闹闹的“院坝会”就在村民家门口开起来了。“那次开会,我随口提了修门前水沟的事,没成想他们真给记心上了!”张大叔的“随口一提”,被郑重列入“议事清单”。不久后,管网改造工程启动,污水横流的景象成为历史。
“过去办事像没头的苍蝇,东撞西碰。现在好了,开会听民意,形成院清单,清清楚楚,效率高,心里也亮堂!”院落长陈友权翻着厚厚的记录本,里面8件民生实事,件件有落实、有回音。“议事清单”管出的,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敞亮事”和“信任感”,如今的“蔬香院”,“账本”明白,民声敞亮,真真切切暖在了村民的心坎上。
“星户”照亮好风气“
三支队伍”激活一池水
光有制度还不够,人心齐泰山移。“蔬香院”里,全年评选的“卫生星”、“和睦星”、“敬老爱亲户”等成了新风尚的标杆。“评上的,脸上有光;没评上的,心里也憋着股劲要赶超。这风气啊,一下子就带起来了!”陈友权感慨。小小的星级称号,评出了荣誉感,聚起了向心力。

组织强了,人心齐了,谁来带头干?“蔬香院”组建了“春风化雨调解队”“一事一议自治队”“巾帼志愿服务队”三张响当当的“王牌”。
自2024年以来,“蔬香院”组织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外出学习等活动16场次。最令人欣喜的是,居民参与率从年初的23%一路飙升到82%,“院事就是家事”的共治氛围日益浓厚。
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老院墙绘出新生活
如何让村民从“站着看”变成“抢着干”?龙潭镇创新的“党建+积分制”在“蔬香院”成了点睛之笔。
“扫一次门前路,积1分!参加端午包粽子活动,积5分!帮邻居调解个小纠纷,还能加分嘞!”在最近举行的“小积分兑出大文明”年度兑换活动现场,70岁的林秀斧大爷指着手机上的“数乡e村”小程序,笑得合不拢嘴,“我攒了126分,换了抽纸和洗衣粉,实惠!”

这套细化的积分规则,无论是打扫卫生、参与活动,还是调解矛盾、建言献策,都让村民每一次为院落付出的努力看得见、被认可、有回报。“过去是‘各扫门前雪’,现在大家伙儿都抢着管‘他人瓦上霜’。”陈友权一语道破,“积分不是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家伙儿都明白,院子变美变好,人人有份,人人光荣!”这套无形的激励机制,正悄然催化着村民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深刻转变。
如今的“蔬香院”,最吸睛的莫过于那些色彩明丽的主题墙绘。曾经斑驳灰暗的老墙,如今化身生动的“田园画廊”:饱满的红辣椒、鲜嫩的茄子、跃动的稻虾……充满乡土气息的丰收图景跃然墙上,讲述着龙潭镇的产业故事。

“你看这墙上画的菜,水灵灵的,看着就讨喜!”傍晚时分,居民们顺着文化墙一直就走到了院落中心的议事亭。这个曾经无人驻足的角落,如今成了最聚人气的“公共客厅”。“谁家有个急事难事,想找人唠唠嗑、出出主意,都爱上这儿来。”李大爷坐在亭中石凳上,语气满足,“院子有了人气,心就不冷清了。”
从杂草丛生到步步有景,从“一盘散沙”到“一网统筹”,“蔬香院”的华丽转身,是贡井区龙潭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缩影。

下一步,龙潭镇将持续深耕基层治理“责任田”,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更多老旧院落焕发新生,绽放出“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绚丽之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最坚实的根基。
行走在“蔬香院”,清风拂过共享菜园的新绿,墙绘下的笑语伴着鸡舍里的咕咕声,一幅党建引领、党群共绘的“和美治”新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刘庆)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