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融媒记者 王翔鹰 实习生 丁玲

7月23日早晨,三河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情绪有喜怒哀乐,就像天气有阴晴雨雪,我们要学会当情绪的小主人。”志愿者温和有力的话语,让30多个乡村娃听得聚精会神。这场“缤纷夏日成长夏令营”是今年村里开办的第二期“爱心蜀托班”,从红色文化研学课堂到非遗技艺体验工坊,每日课程不重样,成了村里今夏最亮眼的文化风景线。

“娃娃们暑假不沉迷游戏,有人管、学得进,我们干活才踏实。”村民周尤纯的话道出了家长们的心声。据村党总支部书记韩家友介绍,“爱心蜀托班”是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中“童心工程”的重要载体,不仅贴心解决了家长们的暑期托管难题,更通过红色教育、传统文化体验等课程,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爱乡荣村的种子。
漫步三河村,洁净的道路串起错落的院落,稻虾养殖基地里水波粼粼、虾跃蛙鸣,产业兴旺的图景令人振奋。这两年,村里环境日新月异,产业蓬勃兴起。文化铸魂润村行动的落地,更给三河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五一’钓虾摸鱼活动那天,真是热闹得很!”韩家友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作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2022年打造的稻虾基地经过文化活动赋能,已成为乡村文旅融合的新亮点。游客们在田间体验钓虾乐趣,在小院品尝地道农家美食,三河村单日接待量创下新高。“比起传统种植,稻虾产业收益翻了几番,文化活动让更多人知道三河村,这就是‘农文旅融合’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甜头。”
如今,文坝小院的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即将投用,将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与文化元素。韩家友说:“好环境要配好日子,好日子得有好习惯。文化润村不只是搞活动,更是要让群众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对家乡发展更有盼头、更有干劲。”
记者采访中得知,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正忙着“打捞”三河村的历史记忆——由退休教师、乡贤名人、老党员组成的村史编纂队,通过文献查阅、口述记录等方式,细致梳理该村的地名由来、乡贤故事、宗祠家训。85岁的退休教师王永光,家住金湾小院。作为村史编撰队一员的他,历时数月整理出小院变迁史,手稿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深厚情谊:“编村史就是续文脉。年轻人知道根在哪,才会更爱家乡。”
文化的传承不止于文字。村里整合徐氏雕刻、徐氏版画、女子龙灯等本土资源,让沉睡的非遗“活”起来。在徐氏雕刻作坊,徐红梅、徐光华两兄弟正与村干部商议研学基地建设:“把石雕技艺传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是责任更是荣耀。”

而有着37年历史的女子龙灯队里,大家正加紧排练。队员代樱、冯思琪说:“舞龙头要有力气更要懂奉献,就像咱村发展,得有人带头往前冲。”韩家友鼓励队员们:“要让龙灯舞出三河人的精气神,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进来,通过文化活动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你看这路多干净,房子多整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周尤纯站在漂亮的院坝前,望着村里的新貌笑意盈盈。最期待村里老年文化活动的他说:“唱歌、下棋、学知识,文化润村让我们老年人不孤单,心里亮堂!”村民周尤林则指着新建的健身广场感叹:“过去想都不敢想,村里能有这么好的活动场地。听说新的健身场地还在加紧建,有了这些锻炼的地方,大伙儿好像走路都带风,安逸得很!”

从环境改善到文明习惯养成,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足,文化铸魂润村行动正让三河村发生深层次变革。韩家友一边与村民交流,一边描绘未来:“文化润村,润的是人心,聚的是合力,强的是根基。我们要让三河村既有青山绿水的颜值,更有文化底蕴的气质,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总要求。”

如今的三河村,产业兴旺有“劲”,生态宜居有“形”,乡风文明有“魂”。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如春风化雨,让村民物质富裕、精神富足,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三河人正以文化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和美乡村的画卷愈发鲜亮动人。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