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攀枝花:为板栗古树群“让路——一次守护乡愁的“舍直取弯”

2025-07-24 19:13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0

分享

名园易构,古树难求。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中,保护一棵树和关怀每个人同等重要。从古树见证城市发展,到城市全力守护古树,这背后,“藏着”一座城市的生态建设理念。

“舍直取弯”为古树绕路

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的白拉古村糯巴沟组,是全市首个以板栗树群为核心的主题公园,万亩板栗树林蔚为壮观。

7月21日,在白拉古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友和的带领下,记者穿过一段硬化道路和栈道,来到了板栗古树群公园的核心区,从外围到核心区直线距离不到200米,但道路竟蜿蜒了900余米,漫步其中可听风观林。

白拉古村板栗古树群约占地10亩,现存有40余株百年以上板栗古树。据史料记载,唐代末年,这里就已经开始种植板栗,依托古板栗树群,白拉古村村民世世代代将板栗种植作为产业,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化。

但是,随着板栗种植规模扩大,挡在村民眼前的现实问题却很严峻。“路难走、水缺乏,板栗林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徐友和对记者说。

转机出现在2023年。“天府森林粮库”示范项目落地白拉古村,其中包含新建产业道路、栈道、蓄水池等,板栗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2507220f71977383fdfe84de6a2fcda08a22a0.png

2024年11月中旬,实施该项目工程的经理李林第一次来到白拉古村实地踏勘时,眼前的美丽景象让他停下了脚步,40余株原生板栗古树错落分布,仿佛诉说着岁月变迁。产业道路如果截弯取直显然更利于建设,但古树分散,很难避开。

古树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承载着周边村民的乡愁,移植似乎是最“划算”的选择,但站在古树面前,人们心中只有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为古树‘让路’,一棵都不能少!”李林坚定地说。工程启动前,设计方案修改了3次,经过无数次激烈地讨论,项目团队决定:原地保护古树,让道路建设迎合古树生长。所以才有了今天板栗林里蜿蜒的道路,“舍直取弯”的谜题也终于解开。

除了“舍直取弯”,栈道修建也大有学问。为了让古树穿过,有些洞口直径达四五十厘米。李林说,预留孔洞会让施工变得更复杂、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比如,施工前要进行仔细测量定位,吊装施工中也要采取很多措施防止伤到树木。

这项工作同样有着长久的价值:“穿”过步道生长的树木,也成为一景,让过往的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次顺应自然的“礼让”

徐友和介绍:“这次建设可以说是一次顺应自然的‘礼让’,表面看是投入增大,实则算的是大账、长远账、整体账,锚定的是生态与发展共赢。”

从最初的0.2万亩逐步扩展到如今的1.8万亩,打造后的板栗古树群公园成为了集板栗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观光、科普研学、农耕文化体验、历史传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文化胜地。全年板栗综合产值可达4.5亿元,实现户均收入9万余元,依托百年古树母本扦插嫁接技术,“川栗早”板栗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阳光下,百年古树静静伫立,郁郁葱葱。树龄最大的一棵古树身份证上写着:西南栗祖,树龄810年,树高10.5米,冠幅15.6米,胸围510厘米,二维码详细记录了养护时间和古树生长情况。微风拂过,树枝摇曳,仿佛穿越时空与世人对话。

生活因生态而美,产业因生态而兴。给生态留足空间,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攀枝花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角落。这些细节里的“绿色”汇聚起来,就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底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记者手记

60年间,给古树“让路”这件事,在攀枝花屡见不鲜:在兰尖社区,那棵见证了三线建设的攀枝花树,至今巍然挺立;仁和区的“绿岛区”里,当年为一棵后备古树专门预留了空间,如今这棵攀枝花树已枝繁叶茂,与城市共生……有政府部门的全力护航,有专家团队的一次次专业保障,有像徐友和、李林这样守护一棵树的善良和决心,还有每一位市民对古树的珍视和喜爱,这些都让古树保护这件事从难变易,从“小”变“大”。

真正的城市记忆不仅在博物馆里,更在这生生不息的绿色脉搏中。这些穿越时空的古树,何尝不是大地上生长的音符?它们用年轮谱写着城市发展的绿色变奏曲。今天,这些生机盎然的坐标,正丈量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海拔:攀枝花人守护的不仅仅是树,更是对“生态美市”的持续思考。

图片来源: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