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弯刀、一件防护背心、一本巡查记录本……7月23日一早,54岁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涂永全带着最简单的装备又上山了。
穿过银色的被动防护网,他的身影很快隐没在葱郁的山林中,只有脚下不时溅起的山泉水打破林间的寂静。大约十分钟后,涂永全在一块巨石面前停下了脚步,他利落地挥动着弯刀,俯身割开茂密的杂草,查看巨石与泥土的缝隙,然后掏出记录本,在灾体异常变化情况表一栏中,填写下“无变化”。
这一幕,在涂永全二十年地质灾害监测生涯中是最寻常不过的。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隐患点四周,与山石为伴、与险情同行是他工作的常态;熟悉每一道沟坎,警惕每一处变化,是刻进他骨子里的习惯。
这是涂永全的故事,也是众多基层防灾工作者的故事。正是他们的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巡查后,涂永全立即将情况进行记录。

手册上记录着近日强降雨的过程。
房背后就是隐患点,再危险也要上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近日,绵竹市广济镇多地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由于预警及时,已提前转移沿山区域230户775名群众,未造成人员伤亡。
当天,在广济镇金花集镇社区地质灾害监测员涂永全的巡查手册上,赫然写着:“7月3日,德阳市发布暴雨蓝色预警转红色预警,部分隐患点的群众已进行转移;6:30有农房进水;7点左右雨量减小,山洪水开始消退。”“7月6日,安置点群众转移回家。”像这样的工作记录,对有着多年专职监测经验的涂永全来说,不过是日常工作的一个普通片段。
2013年,得知要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专职监测队伍,时任社区干部的涂永全主动请缨,担任转转岩隐患点的监测员。“房背后就是隐患点,我不干谁干?”朴实的话语道出他的担当。“以前没有‘地质灾害监测员’这个说法,因为金花镇临山,我们作为社区干部常年要监测隐患,这是我的常规工作。”涂永全回忆道。
起初,不少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特别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人,这当中也包括涂永全的家人。在一次紧急转移时,90岁的老母亲困惑地问:“我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都没事,为啥非要搬?”但涂永全明白,地质灾害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在他的耐心解释和坚持下,母亲渐渐理解了儿子的工作。如今,家人的支持成为他坚守岗位的最大动力。“只要能守护大家的安全,再苦再累都值得。”

涂永全拿着最实用的工具——弯刀上山巡查。
一把弯刀最实用,风雨无阻去“巡山”
每年雨季是涂永全最忙碌的时候。一件防护背心、一件雨衣、一双雨靴、一顶安全帽和一个手电筒,是他上山巡查的标配。但在他看来,最实用的工具却是一把从家里拿出来的普通弯刀。“退耕还林后,绵竹山区植被茂盛,雨季生长更快。我需要用弯刀砍开植被,才能深入观察监测点的巨石与泥土裂缝。”涂永全解释道。
“金花集镇社区的居民普遍靠山临河居住,主要防范的是岩石崩塌、植被倾斜、山洪暴发等地质灾害。”掌握这些情况是作为地质灾害监测员的基本要求。
转转岩监测点是涂永全从小生活的地方,在山边长大的他,对这里的土质结构非常了解。“我们这里的土黏性强,很少出现大面积滑坡,一般下雨后,只有一些山上的泥水,但第二天就清澈了,主要防范的是巨石垮塌。”涂永全日常监测的重点,就是这些巨石的动向。
“被黏土包裹的巨石相对安全,裸露在外的需要特别关注。”尽管部分监测点安装了位移报警器,但对于干了二十年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他来说,更多的是靠长期积累的经验。“石头生根还是松动,我一眼就知道。”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涂永全每周要上山巡查两到三次;在汛期,则需每日巡查隐患点的7个点位。
监测员的职责注定了他们“逆行者”的身份。暴雨天,当人们纷纷往家跑时,地质灾害监测员却要逆流而上冲向山野。“遇到下雨天,每天至少要上山巡查3次,有时甚至需要24小时待命。”涂永全的工作严格遵循“雨前预防、雨中监控、雨后复查”的流程,“雨停后更不能松懈,因为山体裂缝往往在雨后才会显现出来。”多年的实战经验让他深知,地质灾害监测容不得半点疏忽。

强降雨导致山体崩塌,通往当地金花集镇社区的主干道——广金路被一块巨石阻挡道路。图据受访者
险情早发现一秒,群众就多一分安全
记者翻开涂永全随身携带的巡查记录本,上面记录着每次巡查的情况。大部分时候,在灾体异常变化情况表一栏中,都写着“无变化”,但也时有异常记录。
2013年汛期,按照惯例,他在雨后上山巡查时,突然发现一块10吨重的危石发生了位移,巨石与泥土之间的裂缝从监测记录上的10厘米忽然扩大至1米宽。他立即上报给镇政府,然后迅速将隐患点周边的群众疏散。“当时报告后,相关部门马上就派人来查看情况,然后做处置方案。”从专业团队的风险评估,到完成爆破后消除隐患,只花了不到48小时,一场潜在的险情在各方的快速应对下被成功化解。
十余年来,涂永全负责的隐患点共治理危石8处,破除危石8个,加固7处,消除了大量安全隐患。“我们早发现一秒,群众就多一分安全。”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去年,随着国家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他负责的隐患区新筑起了500米长的被动防护网,为隐患点的群众又增添了一道安全屏障。即便如此,涂永全仍未放松对隐患点的日常排查。

地质灾害监测设备。
盯着预警信息,带领群众安全转移
除了日常监测点的巡查工作外,涂永全大部分时候都在关注着手机里面的预警信息。“每年汛期,我们会收到多次转移群众的通知。”涂永全介绍道,在这一轮强降雨的前夕,他已和同事们将金花集镇社区所有隐患点的34户74名群众,安全转移至文化中心的集中安置点。“一刻也不能耽搁……”在涂永全看来,多耽搁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多年来,涂永全和同事们也在转移群众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实战经验。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先通过建立的微信群、应急广播等进行转移通知,让群众及时收拾简单的物品,然后开始逐一入户排查。如若遇到晚间发布预警,除了应急喇叭,他们还自备了铜锣。“晚上怕大家睡得太沉,看不到信息,也听不到敲门。”涂永全说道,他们要确保转移过程中不遗漏一户。
不止如此,他们还有大量的协助工作。金花集镇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道:“我们社区的王大爷老两口都九十多岁了,家里就一个女儿照顾,每年汛期我们都要轮流背夫妇俩转移。”针对行动不便的人群,社区均有登记造册,确保转移时专人负责。对于距离较远的群众,还会安排车辆协助转移。而那些不愿去集中安置点的居民,则采取就近避险原则,将他们安置在附近安全的亲友家中。
“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绵竹市广济镇自然资源和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陈柏通告诉记者,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只要出现暴雨蓝色预警及以上警报,就必须按照“应转尽转”原则转移群众。去年汛期,金花集镇社区就组织了7次转移,今年7月3日这次,已是今年汛期的第二次转移,“带领群众安全转移”成了一线地质灾害监测员们最熟悉的工作日常。

涂永全拿弯刀砍开植被,查看巨石与泥土的缝隙。
用脚步丈量大山,筑起第一道安全屏障
这些年来,涂永全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转移群众的过程和隐患点每一处裂缝的变化。虽然绵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广了应急广播和雨量监测器等多种科技设备,但涂永全始终坚信:“再好的设备也得靠人。”为此,他所在的金花集镇社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大型防灾演练,大大小小的防灾培训多达十几次;他们还将防灾知识印在扇子、围裙等日用品上发放给群众;每家每户张贴的“地灾明白卡”,更是明确了避险路线和安置点。
随着多年来的防灾知识普及宣传,当地群众防灾意识显著提高。“现在有些群众即使不在隐患区域内,也会主动要求转移。”涂永全告诉记者,金花集镇社区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监测点10个,其中9个直接威胁人员及房屋安全,还有不在册的隐患点无数。目前,当地共有地质灾害监测员19人,为社区七百余户、两千多名居民筑起了防灾减灾的第一道安全屏障。
这些年来,监测人员不断调整变动,而涂永全一直默默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只要还能走,就会继续干。”涂永全的誓言掷地有声。
在全德阳,像涂永全这样的一线地质灾害监测员还有228名,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山,用眼睛捕捉危机,用责任守护平安,一张张抵御地质灾害的“防护网”在他们的手中默默地编织着。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