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
依据中央社会工作部和省委社会工作部关于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的工作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立足社区,探索“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的融合发展模式,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志愿服务队伍,实施一批常态化、长效化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总结一批可推广的实际融合经验。项目组依据各试点单位推荐情况,分享“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实践案例。
01
案例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自贡市自流井区五星街街道以高山井社区为示范点,聚焦居民需求,以社区为主场景、主阵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新模式,通过专业社工赋能、志愿文化传播、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实现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发展。
五星街街道高山井社区于2014年由原道生灏和高山井社区合并而来,历史悠久、“盐味”很浓、商气鼎盛,拥有“井、枧、灶、号、人”五大特色元素。社区面积约1.01平方公里,划网格8个,常住人口14907人,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约28.6%,老龄化特征明显,其中60岁以上独生子女特别扶助家庭老人(以下称特扶家庭)95名,占全区独生子女特别扶助家庭老人约为7.1%。社区主要聚焦在60周岁以上特扶家庭老人在就医过程中的就医陪诊需求方面:一是60周岁以上特扶家庭老人无子女陪伴、陪护,看病难;二是60周岁以上特扶家庭老人线上预约挂号系统操作困难。
02
主要做法
(一)以党建领航促“社志融合”
一是建立支持网络。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党建联盟,引入医院专业社工,运用专业方法挖掘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退休干部、党员等人才资源,构建起“井小康”银晖志愿服务队(共招募32名志愿者,其中党员约占50%以上)和辖区商户参与的志愿“合伙人”两大社区支持网络。二是精心规划服务内容。按照专业性、信任度、服务对象推荐等标准从志愿服务队伍中公选出2至3名党员带头人,推动党员社区报到服务常态化;开通社区陪护专线,同时设立线下陪诊需求收集点,收集协助挂号、陪诊、住院陪床照顾等服务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智能手机挂号、科室导航服务等多项陪诊志愿服务。三是提升融合质效。将志愿服务融入老旧小区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电梯加装等领域,助力化解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难题,协商成果转化率达98%,物管收缴率从不足20%提升至连续三年96%;盘活小区停车位、快递柜、广告位等公共资产,形成业主共有收益100余万元,反哺公共服务。
(二)以专业赋能筑治理新篇
一是建立招募选拔机制。社工利用社区公告栏、业主微信群等宣传渠道,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招募网络,打造“党员先锋—持证社工—专业护理”三级人才梯队,党员、持证社工、从事过护理相关专业服务人员优先招募。二是开展志愿服务培训管理。由专业社工对志愿者开展《志愿通识》《老人志愿服务技巧》等培训,对志愿带头人开展一对一的方案撰写、组织管理、资源链接等专业培训。推广“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带动10名志愿者骨干”联动服务模式,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完成理论培训12场、场景模拟30余次,志愿服务专业能力不断增强。构建“服务对象—专业社工—社区”三方评价机制,定期对服务对象开展满意度电话回访,群众满意率提升至97%。三是完善志愿激励体系。建立兑换体系,志愿者、居民可以凭借服务时长,兑换“井邻币”,“井邻币”可代替折扣券用于开展合作的小微商户消费;同时设立年度优秀志愿者评选,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荣誉证书等奖励。100余名志愿者享受优惠近2000余元,志愿者常态参与率80%,形成“服务—激励—反哺”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以特色项目聚志愿合力。
一是聚焦60周岁以上特扶家庭老人,打造“井”邻陪诊高山井社区就医陪护志愿服务项目,链接市一医院、五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资源,制定项目、需求、资源“三张清单”。二是实施“专业社工+志愿者+医院”三轮驱动模式,由志愿者专注陪同挂号、取药、基础导诊等流程服务,提升就诊效率;专业社工负责需求评估、资源链接、危机干预、指导志愿者团队建设等工作,形成专业互补。同时,依托医院资源,提供免排队、免预约、免挂号“绿色通道”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三是采用“志愿者+专业”“服务+公益”的模式,开展关爱老人、就医陪护、清洁卫康、医保政策解读、上门服务等志愿服务,累计派出志愿者500余人次,服务3000余人。
03
主要成效
一是聚焦核心痛点,精准服务破解就医难题。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定向发力,破解辖区60周岁以上特扶家庭老人普遍存在的“无子女陪伴陪护导致看病难”及“线上预约挂号系统操作困难”两大核心问题,共筑特扶家庭老人健康防线。二是多元力量协同,筑牢服务保障体系。组建32人银晖志愿服务队伍,链接辖区小微商户成立“志愿合伙人”团队,提供人力与物资双重保障;开展针对性服务,累计完成陪诊服务超50人次、住院陪床照顾服务超5人次;通过专业社工督导,精准培育社工骨干及志愿带头人各2名,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三是多维效益凸显,激发社区治理活力。项目有效破解目标人群就医难题,激发服务对象内生动力,推动部分低龄老人实现从“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参与服务”的积极转变;累计获各级主流媒体及行业平台报道超5次,服务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社区互助氛围日益浓厚。
04
经验反思
本项目在有效回应特扶家庭老人就医痛点、整合社区资源、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及扩大社会影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间:一是志愿合伙人资源链接的深度与可持续性有待加强,需探索更稳定的物资保障与激励机制,形成长期共赢模式;二是服务覆盖面与目标人群精准度仍需提升,在满足特扶家庭老人刚性需求的同时,惠及更多面临相似困境的非特扶高龄群体;三是低龄老人从“接受服务”到“主动参与”的转化机制尚处于初期,还需继续探索转化路径,实现“服务受益者”向“治理贡献者”的深度转变;四是专业人才(社工、志愿带头人)培育的长效性仍有待完善,不断推动项目从“有效解题”向“长效治理”跃升。
编辑:胡倩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