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万千民心。在贡井区筱溪街道,有一条名为青杠林路的街道,它不仅是连接贡井各处的重要交通干道,更是周边7个老旧小区、4405户居民、11097名居民群众的日常必经之路。
然而,这条曾经坑洼不平、雨天积水成河、晴天扬尘四起的道路,如今却焕然一新,成为贡井区“最美街道”的典范。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贡井区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民生改善实景的暖心答卷。

道路之痛:群众呼声背后的民生难题
青杠林路的“痛点”由来已久。由于年久失修和小叶榕根系破坏的双重影响,路面出现大面积坑洼和破损。晴天时,车辆驶过扬起细碎尘土,行人经过往往下意识抬手遮挡口鼻;一到雨天,破损的路面暗藏“陷阱”,松动的地砖下积满雨水,行人稍不留意踩上去,泥水便会猛地溅起。因此,附近居民常调侃道:“出门得带救生圈!”。
家住丽景苑的李女士回忆道:“以前下雨天,推婴儿车根本没法走,只能抱着孩子蹚水,特别担心滑倒。”沿街商户也深受其害,荣光苑附近的杂货店老板张先生坦言:“路不好,顾客都不愿意来,生意差了一大截。”
群众反映集中、强烈,青杠林路的改造成为当地居民最大的期盼。如何将群众的“心头事”变成政府的“要紧事”?贡井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行动之速:从诉求到落实的民生闭环
接到群众反映后,筱溪街道迅速行动,将问题反馈至区住建局,并成功申报道路改造项目。项目立项之初,贡井区将青杠林路定位为“最美街道”示范点,不仅注重功能修复,更兼顾美观与实用。
整治工程从细节入手。路基重建,对破损路基进行开挖,重新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确保平整度达标率100%;排水优化,彻底解决雨天积水问题,新增排水设施,让居民告别“蹚水出行”;绿化升级,对原有小叶榕进行修剪和根系加固,既保留绿荫如盖的景观,又消除根系对路面的破坏;人行道修复,更换破损地砖,方便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通行。


整个改造过程中,筱溪街道还多次组织居民座谈会,听取意见。荣光苑的王大爷说:“施工队干活时,我们提的建议他们真的听进去了,比如在路口加宽了一点,现在骑车转弯安全多了。政府真的有把我们的‘心头事’当成‘自家事’来办!”
成效之实:从“痛点”到“亮点”的华丽转身
如今,走在青杠林路上,平整的沥青路面、整洁的人行道、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构成了一幅和谐宜居的街景。居民们的笑容是最好的验收单:
“现在推婴儿车买菜,一路畅通无阻,再也不用绕远路了!”
“路修好后,顾客明显多了,营业额涨了三成!”
“以前每个月都会接到十几起投诉,现在一条都没有了。”
......
青杠林路的成功整治,是贡井区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其核心在于构建了“群众反映—部门落实—成效反馈”的闭环机制。精准对接需求,通过社区网格员、居民议事会等渠道,第一时间捕捉群众诉求;
高效联动落实,街道、住建、城管等多部门协同,避免“踢皮球”;
成果群众评判,改造效果由居民打分,不满意不“销号”。
筱溪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民生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到群众中间去。青杠林路的改造,就是我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方案。”

青杠林路的蜕变只是开始。贡井区已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更多领域: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治理、社区服务升级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让发展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从坑洼到平坦,从抱怨到点赞,青杠林路的变迁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民生清单”就是群众的“幸福账单”,每一个改造细节都写满了温度与诚意。贡井区用行动证明:只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就能铺就一条通往民心的幸福之路。(刘丽媛 陈婧)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