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凉山州昭觉县昭美社区幼儿园里童声清脆,六岁的洛木小雪轻快地跑进教室。同一时刻,五公里外县人民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吉克此宁轻点鼠标,一份CT影像穿越千里飞向浙江专家。30分钟后,屏幕亮起精准的诊断意见——这些难以想象的场景,如今是悬崖村新生活的日常注脚。

曾经因“悬崖天梯”闻名的阿土列尔村,如今正以另一种姿态被重新定义:从“悬崖孤岛”到“和美社区”,从“靠山吃饭”到“家门口就业”,从“看病翻山”到“云端问诊”……悬崖村的蜕变证明,乡村振兴的核心不仅是物质改善,更是赋予群众“向上的力量”。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阶梯,最终托举起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信仰与追求。
从“云端孤岛”到社区学堂:教育公平照进现实
悬崖村的孩子们曾用生命丈量求学路。父亲吉克木火日的脊背,曾是女儿吉克伍子通往知识最初的“天梯”。2016年前,那条通往山外的800米藤梯,由麻绳与木棍编织,每一次攀爬都浸透汗水与惊险。“为了赶早课,天没亮就得出发,到家已是满天星斗。”吉克木火日回忆道。
如今,昭美社区幼儿园的现代化园区里生机勃勃。这座由同济大学设计院设计的幼儿园,已成为悬崖村1219名搬迁群众教育新生的缩影。据园长潘怡然介绍,幼儿园现有10个班级、25名持证教师,并与绵阳实验幼儿园深度结对。“通过线上教研、实地轮岗、资源共享的‘三维帮扶’,山区孩子享受到了与城市同质的学前教育。”
在这里,语言教育采用“普通话为主、彝语传承为辅”的策略:小班双语过渡,中大班融入火把节、彝族年等文化主题活动。依托国家每人每天3元的营养餐补助,园所确保科学配餐,并创新开发“小手牵大手”食育课程。每月家长会、定期家访、亲子开放日构建起紧密的教育共同体。
“以前孩子只能在山坡上疯跑,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幼儿园。”家长莫色日服感慨,孩子入园后,他和妻子得以安心务工,家庭月收入显著提升,“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2025年高考放榜之际,“悬崖村”的教育成果再次引发关注。原悬崖村小学首批毕业生中,12名考生中有8人达到本科录取线,其中吉克伍子以457分的成绩成为当地教育变迁的鲜活注脚。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教育公平如何彻底改变深山村落的命运轨迹。
据统计,截至2024年,这个曾被大山阻隔的村落,已累计走出30多名大学生。
“村民搬迁到安置点后,孩子们告别了危险的求学路,迎来了教育条件的历史性改善,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学生就学率持续攀高,享受的教育资源也更加优质。”昭觉县古里镇党委书记帕查有格边说边看向紧邻沐恩邸社区的学校。
此时正值中午,阳光正艳,学校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曾经,攀爬藤梯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如今,教育铸就坚实“天梯”,让悬崖村的变迁在高考放榜日绽放出最耀眼的花朵,也让新一代的梦想种子向着辽阔天地蓄势萌发。
“组团式”医疗帮扶:大山里的健康守护网
教育之变如火如荼,健康守护网也在昭觉县悄然织就。

在昭觉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吉克此宁正通过远程系统上传CT影像。30分钟后,屏幕另一端弹出浙江余姚市人民医院专家的诊断意见。“这套系统就像给医院装了‘千里眼’。”“组团式”帮扶医疗队长、昭觉县人民医院院长宋斌感慨。作为“组团式”医疗帮扶队长,他亲历了医院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2023年医院县域内转诊率同比下降28%,重点科室建设达标率提升至91%。
在沐恩邸社区卫生室,村医木色子和熟练通过联网平台填写患者就诊记录。“社区里有了卫生室,还跟县医院进行了联网,小病不出门,大病就去县医院,对于居民来说很方便,医疗条件大大提升了。” 木色子和如是说。
居民们切身感受到就医的便捷,以前住在山上时看病极不方便,如今医院就在家门口,就医不再遥远。沙马石洗深有感触,“以前下山看病要走4小时,现在头疼脑热走5分钟就到卫生室。”
据介绍,通过“县—乡—村”三级医疗联动,昭觉县构建起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已达96%。
医疗帮扶的深层价值在于技术扎根。“现在老百姓的脚就是‘投票器’。”宋斌告诉记者,目前,全院医技人员通过远程系统操作认证,本地医生独立诊断准确率从63%提升至89%。从2022年至2024年,帮扶团队协助昭觉县人民医院打造了两个凉山州级重点科室,建立了胸痛中心等5个诊疗中心,并开展了68项医疗新技术。与2022年同期相比,该院2024年门急诊人次增加了58.1%,住院人次增加了46.8%,住院手术次数增加了205.4%。
【记者手记】
“双线并进”:筑牢幸福生活根基
“知识改变命运,我想一生都在学习的路上。”吉克伍子对未来的憧憬,正是新一代悬崖村人最强劲的“心跳”。从父亲背篓里的藤梯岁月,到教育铸就的梦想天梯,再到健康守护网托起的安心生活。悬崖村的变迁蕴含着“硬投入”与“软连接”的双重智慧。在教育领域,3元营养餐补助与千万级硬件投入背后,是“每日一播报”“亲子宣讲团”等家校共育机制的细腻编织;在医疗战线,价值千万的远程诊疗设备与“24小时在线会诊”制度相融,催生出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从教育到医疗,从物质保障到精神滋养。悬崖村的变迁生动诠释了“输血”与“造血”的辩证关系。当外部帮扶转化为内生能力,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已实现从生存保障到发展赋能的跨越。搬迁群众正从政策受益者转变为乡村振兴主体;当搬迁群众掌握发展主动权,悬崖村的故事已从“扶贫奇迹”升华为“振兴样本”。这种内生型发展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