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沿滩区太源井晒醋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悠久的历史,成为了自贡乃至四川的一张美食名片。近日,记者走进了太源井,探寻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故事。

太源井晒醋,源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距今已有170余年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张庭清、宋同顺、邹从山三人合伙开设的小作坊“同泰顺”。最初,这家小作坊年产晒醋仅约一千余斤,但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很快在当地赢得了口碑。太源井晒醋的酿制技艺,是一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采用安桂、西砂仁、丁香、白蔻仁、银花、甘草等百余味中草药制曲,沿用传统工艺,经过蒸煮、发酵、日晒、陈酿四大工艺流程,共计20多道工序精心酿制而成。其陈晒期长达2年以上,确保了晒醋的品质和独特风味。晒醋成品汁浓而淳厚不腻,香醇而味美,酸甜爽口,回味悠长。据1992年成都中医学院的鉴定,太源井晒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具有化食、除郁、提神、解渴、降压、生血、抗衰老等功能。这些特点使得太源井晒醋不仅成为了厨房中的调味品,更成为了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太源井晒醋几经盛衰。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沿滩区供销社召回李八爷的徒弟曾宏掌缸师,兴办太源井酿造厂,恢复了晒醋生产。此后,詹荣声、汪智华、汪立昌等一代又一代的掌缸师,不断挖掘、探索、整理、传承酿醋技艺,使得太源井晒醋的品质不断提升,名声远扬。2006年,太源井晒醋酿造企业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成为了自贡市唯一是对太源井晒醋品质的认可,更是对其百年传承的肯定。同年,太源井晒醋酿制技艺也被列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价值。

如今,太源井晒醋已形成了高、中、低、餐饮、礼品等五大系列、30余个品种,远销北京、云南、海南、浙江等地,这不仅为太源井晒醋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据悉,四川太源井醋业有限公司已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双方在技术方面进行密切协作,共同研发了多个产品。尤其是传承人1000天亲酿晒醋系列,更是备受市场青睐。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