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WTT美国大满贯赛上,国乒主力孙颖莎单打止步16强、仅获女双亚军。这本是竞技体育中再正常不过的状态起伏,却意外点燃了一场针对其主管教练邱贻可的网络暴力风暴。
部分极端“莎粉”涌入邱贻可社交账号,指责其“偏心”另一队员蒯曼,甚至谩骂其家人——只因蒯曼本站比赛拿下女双冠军并打入女单四强。前世界冠军陈玘愤然发声,痛斥这些“粉丝”,并喊话“有本事亮明身份”。
这一幕,正是体育“饭圈化”的典型切片。
侵蚀:追星逻辑入侵竞技场
体育饭圈文化始于里约奥运会后,娱乐圈的追星模式被移植到体育领域。如今的赛场内外,随处可见“唯粉”(只追捧单一运动员)与“CP粉”(幻想运动员情侣关系)的阵营分化。
线下活动他们举着定制手幅、高喊统一口号,甚至在WTT重庆赛场上因相机闪光灯干扰运动员而互相指责;更荒诞的是,某次“唯粉”包场团建时,一名“CP粉”混入领取纪念品被发现,双方竟爆发肢体冲突,最后甚至惊动特警。线上战场则更加惨烈,邱贻可被网暴并非孤例——巴黎奥运会后,王楚钦因混双搭档孙颖莎的宣传海报站位引发粉丝互撕,最终被迫关闭社交平台;全红婵获得跳水亚军时,粉丝高喊“裁判压分”并攻击冠军陈芋汐家人,令她尴尬劝阻:“你别讲话了吧”。
悲剧:体育精神遭流量荼毒
这种畸形的“热爱”正让运动员不堪重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精力消耗。机场蹲守、酒店围堵、私生跟拍等行为迫使运动员在训练间隙应对骚扰,让运动员不胜其扰,王楚钦更是直言:“饭圈化让大家越来越累”。二是心理重压。吴艳妮亚运抢跑后遭网暴牵连家人,樊振东被私生饭跟踪至房间被迫报警维权,饭圈文化正在从各个方面对运动员进行围追堵截,让运动员自身及家庭毫无隐私空间可言。三是成绩异化。当夏思凝因颜值获代言、全红婵代言服装被批“太丑”时,体育价值完全被扭曲为流量游戏,饭圈文化已在体育界大行其道。
更危险的是集体荣誉感的瓦解。粉丝们用“维权”名义攻击教练组、散布“阴谋论”,如污蔑邱贻可“蹭孙颖莎热度带货”,全然无视他执教三年助孙颖莎豪取42冠、稳居世界第一156周的事实。
体育竞技的核心价值,正在“捧一踩一”的骂战中分崩离析。
破局:多方合力回归纯粹赛道
面对乱象,需要个人自觉抵制与制度强力约束双管齐下,方能有效整治背离体育精神的饭圈文化,让赛道重归纯粹。
个人应主动亮剑,划清界限。运动员/教练员应勇于发声,像陈玘那样,对网络暴力等越界行为进行公开谴责,展现维护体育尊严的坚定立场;如杨舒予所呼吁,公开表达对非理性追星行为的拒绝(如接机、围堵),引导粉丝将关注点回归赛场(“球场见”);像王楚钦所做,主动解散非必要的粉丝群组,清晰划定公私界限,减少被裹挟的风险。
制度层面亦须重拳出击,系统治理。首先是国家体育总局应将“饭圈治理”列为专项工作重点任务,进行系统性部署和督导。其次是网信部门需持续清理、处置煽动对立、人身攻击的违规账号,严厉打击关闭幕后操纵互撕的“粉头”,坚决解散违规群组。最后是平台落实责任,优化功能设计,下线或改造助长非理性应援、控评的功能(如下线诱导“打卡”功能),阻断利用粉丝经济进行非法牟利的黑灰产业链。
赛场不是饭圈修罗场。当潘展乐发出灵魂拷问:“流量能让我游得更快吗?”,答案早已写在运动员日复一日的汗水中。抵制网暴邱贻可们的戾气,不只是捍卫教练尊严,更是守护体育精神的纯粹性——因为真正的荣耀,永远诞生于球拍击球的瞬间,而非键盘敲出的谩骂里。(夏燕伟)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