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高歌,嘉陵轻诉。40年,是时间节点,更是奋进鼓点,值得标记。
“1985”“2025”,对于广元这座城市,这不是两个普通的数字,而是一帧帧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画面串联。
1985年,广元撤县建市,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掀开新的辉煌篇章。2025年,广元披荆斩棘走过40载春秋,一路欢歌迈向更加辉煌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元发展。特别是,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元视察,一路悉心指导、一路殷殷嘱托,给予全市人民强烈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和奋斗感召。
4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以赴拼经济比发展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由建市之初的13.5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279.33亿元、增长93.7倍;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2倍、60.6倍……书写了一部从闭塞走向开放,从贫弱迈向繁荣的奋进史诗,实现了从山区小城到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破茧蝶变。

产业集聚链式裂变 崛起腾飞书写广元速度
四十载筚路蓝缕,四十载春华秋实。
20世纪30年代,西安大华纱厂迁入广元,让这个山区小城第一次触摸到了工业文明,标志着广元工业的源起。“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企业内迁,奠定了广元工业的坚实基础。而今,“1+3+3”工业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绘就出新型工业化赋能再造一个“工业广元”的丰收图景。
工业兴则经济兴,制造强则城市强。
当前,广元加速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已实现从传统农业为主,到工业强市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三产融合发展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作为广元工业首位产业,铝基新材料产业跑出“加速度”。
林丰铝电有限公司、中孚高精铝材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落户,铝基新材料产业企业超100家;中国西部(广元)铝锭贸易中心、广元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期货交易所广元铝期货指定交割库相继成立,铝基新材料产业链越做越长、产品附加值越做越高,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授予“全国绿电铝核心生产基地”,2024年产值突破400亿元。广元成为四川省唯一铝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地市,正朝着全力打造川陕甘渝铝“交易中心、加工中心、物流中心”“百企千亿”中国绿色铝都阔步前行。
在首位产业的带动下,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硅基新材料3个五百亿产业集群,建材家居、机械电子、医药健康3个超百亿产业集群乘势而上。通威绿色基材(广元)有限公司、四川广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硅基新材料头部企业入驻,建成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全国硅基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基地加快建设;中煤广元煤电一体化、四川鲁丽绿色数智家居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四川能投广元燃机工程项目竣工投运;以中航锂电、天马6代等百亿级项目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项目动工建设……工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不断跨上新台阶。
文旅资源活力迸发,文化旅游成为支柱性产业。依托剑门关、翠云廊、唐家河等丰富的文旅资源,以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为核心抓手,推进文旅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加快打造国际旅游城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景区“二次创业”,创新举办“坐高铁游广元”以及“女皇故里彩灯会”等活动,广元持续擦亮“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红色热土、康养胜地”文旅品牌,建成国家A级景区46个、天府旅游名县3个,连续6年入选“全国康养产业发展20强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广元样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正显现眼前。
女儿节是广元传统而独具特色的节日。1988年9月,一度中断的女儿节恢复举办。如今女儿节成为广元一张亮丽的文旅“品牌”,吸引八方游客前来体验。2024年女儿节欢乐文化周,共吸引游客161万人次,“白天万人拱手,夜晚千盏灯明”从历史中走来,照进了文旅产业繁荣的现实。曾家山、唐家河成为川陕甘渝群众的避暑胜地,“游大美蜀道·品广元好茶”等活动广受好评,“古蜀道徒步游”被广大驴友交口称誉,文旅融合发展迸发出大流量、新活力。
农业资源就地转化,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苍溪庭院经济兴起,广元市坚持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升级农业产业,做亮质量特色。如今产业成园连片,优势特色产业全链集群发展。粮油、生猪、蔬菜3个两百亿产业集群和茶叶、猕猴桃、核桃、中药材、肉牛羊、土鸡6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72%以上。202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217.41亿元,较建市初期增长32.9倍。
40年来,广元打造出一张张农业特色产业亮丽名片:“白叶一号”在青川县生根成长,续写“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故事。剑门土鸡、苍溪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青川木耳、王家贡米等农特产品声名远播。建成世界最大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全国最大黄茶生产基地等。“广元七绝”“广元黄茶”等农产品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强,“广供成都”“广供杭州”实现年销售农产品17亿元以上。
从1989年第一块铝锭生产出炉,到全球每10个易拉罐就有1个的原材料来自广元,中国绿色铝都建设加速推进;从1997年娃哈哈集团公司落户,到“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中国特色天然饮用水之乡”声名鹊起。广元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书写出后发赶超、加快崛起的创业鸿篇。
2024年,广元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50%,产业结构稳定在“三二一”型,“资源”更快向“产业”转变,以资源之“特”夯实产业之“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凸显。

城乡融合日新月异 宜居宜业提升广元美度
四十载久久为功,四十载弦歌不辍。
从蜀道难迈向蜀道畅,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投入、高强度推进,建成广南、广陕、广甘、绕城高速公路等一大批交通重点项目,顺利实现“1小时到县区、2小时到达毗邻地市”的交通战略目标。
40年挥汗如雨。如今,6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县县双高速;4条铁路境内交会,实现高铁“公交化”、动车“班车化”;12条河流通航,货物4天直达重庆果园港;近20条航线覆盖国内主要城市,年旅客吞吐量50余万人次;4条国家油气输送干线在广元分输和上下载,油气长输管道里程1518公里……“通江达海、连通南北、控带西部、融入亚欧”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逐渐演变为现实。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血脉”。为了更好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广元加速推进通道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班列组货基地、全国高铁快运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嘉陵江上游“公铁水空管”多式联运中心、西部大宗物资物流贸易中心,构建“联通欧亚、服务成渝、辐射陕甘”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坚持以会为媒,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物流产业发展大会,广元获评“全国物流发展创新城市”。建成投运全国首个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突破开行全国首列具有冷链功能的“广元—成都—贵阳”跨省全货运高铁快运动车,常态开行广元至成都高铁快运。2024年以来,累计开行国际班列、铝锭班列、高铁货运动车等各类货运班列640余列。广元市深化现代物流“物畅其流、降本增效”改革获评“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改革案例”。
广元的战略位置很重要。在区位交通优势的吸引下和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加持下,企业竞相来此投资,开放空间拓展出发展空间。2022年,签约项目340个;2023年,签约项目392个;2024年,签约全国单体投资最大家居制造项目四川鲁丽绿色数智家居产业园等项目758个;今年上半年,新签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212个。
广元,正不断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成为连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一条交通物流发展线,集聚起人流、物流、资金流;一条经济发展线,厚植起交通先行的强劲支撑。两条高度正相关的上扬线,让“大通道”流量持续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推动广元的发展动能澎湃、坚实有力。
交通驶入快车道,城市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1985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仅7.8平方公里,街区短小、狭窄,东坝、南河都是农田,房屋大都为矮小瓦房,晴天满城灰,雨天满城泥,城市和农村毫无“边界感”。
40年来,广元城市拔节生长,成为“古”蜀道上的“新”城市。
东坝、南河、上西、下西、万缘等片区相继开发,城市骨架不断拉大,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增加到7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由6万人增长到近50万人。
建兴盛之城,一批重点基础设施拔地而起。黑石坡森林公园、休闲绿道、万达广场等大型游园场所,犹如颗颗宝石把秀美广元点缀得妖娆多姿。图书馆、博物馆、火车站、广元市澳源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广陕、广巴连接线绕城而建,全面通车;北二环、陵宝二线等重点项目相继完成……一次次的“城市变装”,汇聚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城市建设画卷。
广元加速推进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将城市品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2年5月,成功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89个“海绵小区”、68条“海绵道路”完成改造;58个尽显方寸之美的“口袋公园”成为休闲好去处。当城市遇上“海绵”,绿色、宜居、智慧、人文的广元底色不断出新,给人以惊喜、惊艳。
外有“颜值”,内有“气质”,城市散发出青春活力。利州广场、苴国广场、如意湖畔欢歌笑语,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蕴含人文气质,凤凰山公园、南河湿地公园、红星公园赋予城市美学,总投资222亿元实施的排水防涝、雨洪通道、雨污管网、海绵小区、海绵街区、新型绿化“六大工程”,无不彰显着“人、城、水”相融共生。
“两江四岸”滨水岸线华灯璀璨、光影交织,大华1939、鹭岛里等特色街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嘉陵江畔音符跳跃、激情四溢,夜游航船乘风逐浪、追光而行,演绎出人城景一体的古韵新潮,勾勒出“千灯夜市喧、人间烟火暖”的生动画卷。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跃然眼前。
城市不断更新,广阔乡村亦加速蜕变。全市陆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25个,改造危房9.64万户,建设农村公路2.19万公里,全市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曾经的穷山村变身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网红打卡地”,山清、水净、村美、业强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民生福祉提质增效 暖心普惠传递广元温度
四十载利民为本,四十载幸福盈怀。
1985年,广元市教育预算内经费不到0.2亿元,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不足128万平方米。秉持“穷市也要办大教育”的决心,广元坚持“教育优先”,全力改善办学条件。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51亿余元,一笔笔“真金白银”投进城乡,化作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一套套先进的教学设备。
历经40年发展,全市现有学校673所,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学段,创评国家或省级各类特色示范学校328所,实现“量质双升”,全市高考成绩逐年攀高。一组组数据,不仅勾勒出广元学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轨迹,更昭示着广元正从“教育基础薄弱市”向“区域教育中心”跨越。
40年来,广元市医疗卫生机构从948个增加到2655个,卫生技术人员从8185人增至2.21万人,床位从6500张增加为1.95万张。全市8家三甲医疗卫生机构尽锐出战,立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个,立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打造名副其实的“区域医疗中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地动山摧。面对灾难,广元人民没有退缩,张贴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两幅标语。标语贴在房顶,精神注入血脉。靠着“两幅标语”的激励,广元人民在废墟上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从灾难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实现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的跨越。
脱贫攻坚,在这场必须打赢的又一场“攻坚战”中,全市7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7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4.8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6%,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取得决定性进展。防返贫,广元坚持“扶上马,送一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上半年,16.72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两类群体”稳定消除风险321户、兜底保障442户。
矛盾调解“一地办”,九成矛盾纠纷化解在乡村;10万余人加入“广元安全隐患随手拍”,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创新实施“爱·圆梦”家庭困难大学生资助项目,为4500余名学子铺就通往知识殿堂的康庄大道……一件件民生保障提质行动将政府“愿景图”变为百姓“美誉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
民生实事的背后,是个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从粮票、布票承载一个家庭的酸甜苦辣,到博览会琳琅满目的展品、百业兴旺的新景,向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梦想,人们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触摸发展的果实。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40年,有激情燃烧的奋斗,有履险如夷的欣喜,有百折不挠的尝试,有气吞山河的行进。40年,于历史长河,不过弹指一瞬;于一座城,却是道不尽的沧桑巨变。
40年风帆劲发,广元青春焕发。
岁月为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奏响建设发展的激扬乐章,演绎出广元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赓续千年梦想、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环顾当下,广元儿女收获满满、幸福可感可及——广元已是一个经济发展、城乡融合的“幸福家园”,一个感恩奋进、文化繁荣的“精神家园”,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美丽家园”,一个守望相助、政通人和的“和谐家园”。
40年春潮激荡,广元步履坚定。
面向未来,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翠云廊千年古柏,蜀道明珠广元正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广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1345”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以奋斗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编辑:胡倩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