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四川比作一条向上腾跃的“龙”,经济总量占全省36.3%的成都,无疑是“龙头”。
近日,四川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同比增长5.6%,高出全国0.3个百分点,同时也优于去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速。
这其中,“龙头”起到了关键作用。今年上半年,成都GDP同比增长5.8%,继今年一季度后,再次跑赢全省平均增速,凸显“主引擎”“压舱石”作用。
5.8%
大块头也能跑得快,成都增速稳居全国头部城市“第一梯队”
从省内看,成都5.8%的同比增速虽跑赢了全省平均水平,和其他市州比较,增速并不靠前,但如果视角转到总量,成都GDP总量仍比排在第二位的绵阳多出将近1万亿元。
“这符合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经济体量到达一定高度后,要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非常困难。”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西部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潇潇认为,在国家最新的城市定位中,成都是“西部经济中心”,代表四川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尖子生”PK。
2011年,成都以6950.58亿元的经济总量,首次闯入全国城市GDP前十强城市榜单。去年,这一排位是第7位。
记者梳理了全国GDP前十强城市2022年、2023年、2024年的经济运行数据,从GDP同比增速看,成都表现优秀且稳定,且一直处于前三的位置。
尤其是今年,在全国城市GDP前十强城市的比拼中,成都展现出更加积极的发展态势。一季度,成都以6.0%的GDP同比增速与苏州并列第一。截至记者发稿,已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的GDP前十强城市有上海、北京、重庆、成都、杭州和武汉,成都同比增速暂列第一位。

增速上的稳定表现,帮助成都继续站稳了全国第7的位置。但要成为继上海、北京、重庆、广州后的下一个3万亿城市,成都还面临着苏州这一强劲对手。
从目前看,苏州有体量优势也有增速优势。体量上,苏州2024年的GDP比成都多3200亿元左右;从增速看,去年苏州的同比增速超过成都0.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与成都持平。
从已公布的数据看,相比于一季度,成都今年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速回落了0.2个百分点,而GDP前十强城市中,有多个城市都呈上升趋势,比如重庆一季度为4.3%,上半年上升到5.0%;杭州一季度同比增速为5.2%,上半年上升到了5.5%;武汉一季度为5.4%,上半年也上升到了5.5%。
“成都要想超越,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仍是重要支撑。”张潇潇说
6.1%
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消费点燃城市经济活力
拆解成都5.8%的同比增速,哪些数据是亮点?消费是其一。
自古因商而立、因商而兴的成都,一直致力于将“消费”基因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2023年,成都以10001.6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为全国第6个万亿级消费城市。目前我国共有上海、重庆、北京、广州、成都、深圳和苏州,7个万亿级消费城市,成都总量排第五。
今年上半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6.1%,这一数据放在7个万亿级消费城市中亦有很强的竞争力。根据已公布的数据,成都暂列第一。
尽管7个万亿级消费城市的“成绩单”尚未全部公布,但成都的优势在前五个月已经有所体现。今年1—5月,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5%,是7个万亿级城市中唯一超过6%的城市,比排在第二的广州高出1.4个百分点。

高增速背后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全国范围内都在推进的以旧换新政策外,还有一些具有成都特色的因素。
不久前,以全国150多个城市、10万户家庭为调查蓝本的《美好生活大调查》发布,成都人的家电消费预期比去年增长4个百分点,达到4年来最高点;有1/4的成都人今年会在文娱方面消费,高出全国均值4个百分点。
不仅愿意花钱,更有不断创新的场景给消费意愿再添把“火”: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此地CyPARK”商场,消费者可以骑着自行车在商场内悠闲逛街,这一操作直接将当下年轻人看中的“情绪价值”拉满;在锦江,市民和游客可以登上蜀味锦江水上主题火锅船,一边吃火锅,一边看船内极具巴蜀风味的特色演出,许多外地游客专门赶来打卡……
被刺激出的消费意愿直接转化为火热数据:上半年,成都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64.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4.5%;新能源汽车增长21.0%;商品零售4938.9亿元,增长6.2%……
令人惊喜的是,内需火热的同时,外需也十分给力。今年上半年,成都完成进出口额4274.7亿元,首次在历史同期突破4000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9.4%,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2.3%,拉动同期四川外贸增长7.5个百分点。外贸经营主体规模持续壮大,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28家。
7.8%
电子信息产业好消息不断,工业持续向好拉动经济增长
这几年,很多服务业比重占比高的大城市,都在提高对工业、制造业的重视程度。
成都的工业虽实力不弱,但并不拔尖。在2024年我国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城市排行中,成都以1.8万亿元总额排在全国第12位,经济总量在成都之后的东莞、宁波、无锡等地级市的规上工业营业收入都已突破2万亿元。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为补齐这块产业相对“短板”,这几年成都没少努力,也见到了实效。今年一季度,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跑出了8.1%的同比增速,在全国GDP前十强城市中仅次于苏州的8.6%;上半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7.8%,在已公布上半年成绩单的前十强城市中,暂列第一。
成都工业持续利好因素不少。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提到,成都工业投资已连续12个月保持40%以上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为41.3%,反映出较强的市场信心。
企业最能感受市场冷暖。“导入新车型领克Z20和吉利星愿后,上半年生产节奏明显加快,累计产量12.12万台,较去年同比增长182.74%。其中,新能源车10.05万台。”领克汽车成都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几天前,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也传出好消息,预计明年推出捷达首款纯电动车。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成都虽然在起步阶段没有抢到先发优势,但一直在奋力追赶。今年上半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52.2%,成为成都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的有力支撑。
尽管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但现阶段能对成都工业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稳坐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头把交椅”的电子信息产业。
上半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传出不少好消息,比如,智能手表产量同比增长119.2%,投资16.6亿元的莱普科技全国总部暨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正式投产,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BOE(京东方)成都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提前4个月启动工艺设备搬入……
其中,“巨头”京东方的动作备受外界关注。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是四川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它的建成将直接把成都送上“全国最大的柔性面板生产基地”,进一步稳固其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实现新突破。
【记者手记】
投资未来的成都“有远谋”
成都经济“半年报”发布当天,基金圈放出一个“重磅”消息:成都发布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面向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企业,搭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桥梁。
这一基金,重点布局的是“未来感”十足的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智能感知等“硬科技”产业,这些领域普遍特点是研发周期长、资本投入大、技术壁垒高,但一旦成功,或将带来颠覆现有产业格局的巨大潜力。
如此大手笔砸向一个“未知数”,体现出成都的“胆量”与“远谋”,这是一座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精神。
秉持这一精神,成都近期还做出一个举动:大力发展8个县市新城,不仅出台了《成都市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还制定了“一县一策”支持事项。
尽管8个县市新城当下的总体量在全市并不突出,短期来看这似乎是一笔“不太划算”的买卖,但随着中心城区承载力临近极限,县市新城将接过超大城市城镇化的下半场,成为未来成都人口和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潜力无限。
从对潜力区域的“投资”,到对硬核科技产业的“投资”,成都展现了对未来发展的足够耐心。可以预见,这种前瞻性布局不仅为区域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更将为城市发展拓展出新的增长极。
四川经济的龙头,必将更有看头。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