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匠心守艺·非遗①】“八字秘诀”守盐锅:游强与燊海井的千年盐艺传承

2025-08-01 09:54 自贡网

1

分享

开栏语
千年井盐激涌的文明脉搏,在自贡大地凝成璀璨非遗。这些深藏时光皱褶的技艺,既是蜀中风物的活态年轮,亦为当代创新埋下伏线。即日起,自贡观察启动“匠心守艺·非遗”系列报道——我们将以传承人掌纹为地图,丈量千年匠心的地质层;借盐都文脉的显微镜,观测技艺传承的嬗变轨迹;在淬火留痕的器物褶皱间,打捞未被言说的文明史诗。此刻,且以当代目光重新解构传统,见证古老基因在新时代的觉醒。

张熠/视频

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

如果说凿成于1835年的超千米深井——燊海井,见证着中国钻井史上的奇迹,那么燊海井的灶房便承载着千年制盐技艺的传承。作坊内,热浪裹挟着盐卤蒸腾的气息扑面而来。燊海井生产部主任游强赤膊挥动盐铲,汗水在他肌肉虬结的手臂上蜿蜒流淌。卤水沸腾之际,他往盐锅中下入黄豆浆,用“灶笠子”掠过沸腾的卤水,随着“理挆转摸、提清化净”……洁白晶莹的井盐浮现而出。这套口口相授的“秘诀”已在他家族血脉中流淌三代。

1淋盐.jpg
淋盐 记者 叶卫东 摄
2大锅中铲出结晶盐.jpg
大锅中铲出结晶盐 记者 叶卫东 摄
3插盐.jpg
插盐 记者 叶卫东 摄

游强生于锅灶边,长在天车下。外公是“烧盐匠”,母亲是“熬盐人”,父亲是盐厂仪表工,盐是他血脉里的印记。童年记忆里,母亲怕他乱跑坠入滚烫盐锅,经常将他拴在灶房柱子上。在盐卤气息的熏陶下,游强对烧盐流程,耳濡目染,非常熟悉。2000年,从四川省盐业技工学校毕业的他被命运推回这条“盐路”,起初内心百般抗拒。然而,当游客们惊叹“全国做古法制盐的人太少了”时,他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守护的是何等珍贵的文化血脉。

这份守护并非浪漫怀旧。清代诗人笔下“六月煎盐烈火旁”的艰辛,游强最懂。夜班12小时,凌晨三四点最难熬;经年累月,他统计自己已熬过千余个夜班。粗糙的双手在冬日纹路皲裂,需用刷子清洗,与朋友划拳时他总刻意手心朝下,生怕暴露这份沧桑的“勋章”。

4铲盐入甄子中.jpg
铲盐入甄子中 记者 叶卫东 摄
5舀豆浆.jpg
舀豆浆 记者 叶卫东 摄
6滤豆浆.jpg
滤豆浆 记者 叶卫东 摄

2006年,游强被推举为烧盐组组长,他着手革新:打破“大锅饭”,设“超产奖”和“节能奖”,产量奇迹般翻倍;更规范制盐工艺,连加盖、抬盐时间都精确到分,并在灶房里安装了监控,定期抽查。

如今,作为省级非遗“自贡井盐传统熬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游强守护的已不仅是盐锅。历代盐工提炼出“理挆转摸、提清化净”八字秘诀,这口口相传的智慧正被整理成文;他参与多部纪录片拍摄,在镜头前滔滔讲述井盐故事;景区内古法盐产品热销,他更计划开发更多非遗衍生品,让盐文化渗入当代生活。

7成品盐打上工号.jpg
成品盐打上工号 记者 叶卫东 摄
8生产记录.jpg
生产记录 记者 叶卫东 摄
9抬盐.jpg
抬盐 记者 叶卫东 摄

从抗拒到自豪,游强用半生焐热了祖辈的技艺。那盐锅升腾的热气,蒸腾的不只是卤水,更是千年盐脉在当代倔强呼吸的证明,卤水化作雪花盐,历史凝成非遗魂,——当一双手能唤醒历史,最粗粝的老茧亦可成为文化最坚韧的载体。

10.DJI_0639.jpg
燊海井全貌 记者 叶卫东 摄

编辑:罗祥瑞

责任编辑:卜一珊

编审:韩钰

热门评论1 条评论

  • 自贡观察网友740645752天前
    赞0

    这就是我们自贡最老的小锅盐,我也是一名盐厂的制盐职工,如今已退休多年,对这制盐工艺还是记忆如心,烧盐匠尤其是热天太辛苦,为我们自贡盐业生产线的工人们点赞!

下载自贡网APP,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