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勇,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从军营淬炼归来的中心村“兵支书”,脚沾泥土、心系乡邻,以军人担当扎根乡土,为广大群众攻坚克难,在阡陌田垄间带领村民蹚出振兴新路。

纾难解困,做群众“贴心人”
2019年,中心村党支部被贴上“软弱涣散”的标签,李其勇临危受命。他心里憋着一股军人的劲,一头扎进支部建设,抓规范、凝合力,硬是带着班子摘掉了“后进”的帽子,让党组织在群众心里重新亮堂起来,重塑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公信力。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风雨无阻走访群众,笔记本记满民情民意。上任这些年,他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20余起,处理群众诉求8件。基层治理从“群众上门找”变成“干部上门帮”,他成了乡亲们遇事就想找的“贴心人”,那句“有事儿找其勇”,藏着的是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

敢想敢干,做致富“领路人”
如何让土地生金?他说“作为一名村支书,一名退伍军人,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如何根据咱村的实际情况,引导群众干什么,怎么干。”2021年,他带领村集体接手60亩土地,率先在联络镇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业。从土地规划到产销管理,他亲力亲为,创收3万多元,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还带动20多人就业,帮助3户脱贫户增收。2024年,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他建起108个蔬菜大棚,引进优质业主,采用“集体经济+业主”模式,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为集体增收10万元。他还积极鼓励、支持乡土人才创业,志伟家庭农场的柑橘、水产项目已成为当地亮点。

补齐短板,做夯实发展“细心人”
“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村”是李其勇的实干目标。他领着村“两委”跑部门、找资源,把城镇排污管铺到村头,让一体化供水管网通到灶台,将老旧电网换成新线路,把坑洼土路拓成黑亮大道。每一项工程,他都盯着进度、抠着细节,像打磨一件精密的武器,让“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网护住家家户户的日常。他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放在第一位。

2020年,学校要扩建食堂,得借道村里的地块。起初有村民犯嘀咕,他就揣着诚意上门,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坐在村民炕头拉家常:“娃们吃好了、学好了,咱村将来才有盼头啊!”掏心窝子的话解开了心结,项目顺利落地那天,看着孩子们在新食堂里捧起热乎饭菜的笑脸,全镇人都念叨着:“其勇这是为咱们村办了件大好事!”
这就是李其勇,他把军人的使命融进乡土,把对乡亲的牵挂织进日子,那些点滴付出的微芒,正汇聚成照亮乡村发展的微芒,点亮乡村发展的新道路。(沿滩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