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沱江之畔,牛佛镇红旗村正以党建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动人篇章。这个曾土地分散、人口外流、发展受困的村庄,如今已蜕变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村、市级先进党组织;连续三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乡村振兴的密码正被“那抹红色”一一解锁。
能人归巢:人才“聚宝盆”唤醒乡村活力
清晨五点,49岁的李公云已蹲在稻虾共生基地的田埂上,熟练地收起虾笼。“这一笼25斤!”他捧着活蹦乱跳的小龙虾,黝黑的脸上笑出褶子。这位曾在外务工的“泥腿子”,如今是村里的养殖大户,2023年靠230亩稻虾基地增收30多万元。
李公云的返乡创业,源于红旗村“能人治村”战略的召唤。2014年,在外跑运输的致富能手陈立平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他一上任,就搞起了“人才大集结”:建立“1+3+N”干部培养模式,选派1名驻村领导、3名驻村工作队员,带动多名优秀村组党员干部,组建“园区党委”“红色跑腿队”,牵头推进项目18个,代办事务96件。
如今,红旗村成了人才“聚宝盆”:220名乡土人才入库待命,43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5名后备干部到村锻炼,更有省农科院专家定期指导。正如村支部书记陈立平所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种子’,咱们得让他们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聚宝成山。”
稻浪生金:“水稻+”玩法闯出致富路子
盛夏时节,红旗村的田野宛如调色盘: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肥美的稻虾在田埂间穿梭,青蛙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这片3000亩的“稻香田园”,正是红旗村产业振兴的“秘密武器”。
“以前种水稻,一亩地收入不到千元。”村民张大娘感慨,“现在搞‘水稻+’,一亩地能挣三份钱!”她算了一笔账:春季卖虾苗,夏季收水稻,秋季售成虾,再加上政府统一打造的“牛佛大米”品牌效应,每亩地年增收超5000元。
红旗村的产业逆袭,始于2021年园区党委发起的“水稻革命”。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配套建设育秧、烘干、加工、农机“四中心”,形成“水稻+”全产业链条。如今,随着“稻香田园”“农夫帽廊”“稻梦空间”等一系列农文旅项目拔地而起,“水稻+文旅+科技”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
陈立平难掩激动地说:“机械化让效率提升40%,每亩地增收1000元;每年的‘红旗丰收季’吸引线上线下游客过万,带动农产品销售增收10余万元。”如今,红旗村的“水稻+”模式已辐射周边2000余亩,带动周边2个村集体经济破百万元,5000余人次就近务工。
禾下共商:同心议事“聊出”基层治理新高度
夜幕降临,20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红旗村的乡间小道。在“林盘地”和美小院里,20多位村民围坐成圈,驻村选调生黄引超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建议:“李大爷希望增设垃圾分类点”“王婶提议扩建文化广场”……这是红旗村坚持了五年的“禾下共商”制度,每月5号、20号准时开场,实行“群众提、党员议、支部决、大家评”的闭环管理。
“上个月我们提议拓宽村道,没想到这周就开工了!”村民陈火贞指着正在施工的道路说。她的女婿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正计划通过农村电商把“牛佛大米”卖到全国。
在红旗村,基层治理的创新不止于此:组建“三长”(院长、路长、田长)队伍,实现精细化管理;设立“惠民惠企温暖行”,收集民情民意300余条;打造“红旗村史馆”“余家小院”等阵地,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红旗村的振兴之路印证了一个真理: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那一面面飘扬的党旗中,藏在那一颗颗为民服务的初心里。如今,“财”聚红旗、稻香怡人、禾下有梦,“红旗飘飘,津津乐稻”的场景正一步步走向现实。(黄学春)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