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宋姿熠
自贡融媒记者 卜一珊 曾涛 实习生 何孟妍
8月初,走进沿滩区永安镇刘山村,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竹林,洒下点点碎金,映照着几张古朴的石凳。
两位村民坐在凳子上,正为土地边界纠纷问题争论不休。乡贤罗声道则在一旁认真倾听,在细致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后,经过他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当事双方心平气和地达成了一致,并握手言和。
这寻常一幕,正是刘山村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鲜活样本。这片休憩之地,也是该村进行村务管理、矛盾调解的“讲理亭”,更成为刘山村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4年,刘山村打造“讲理亭”,通过发挥村里老党员、老教师、退伍军人等“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专门调解邻里间那些“疙瘩事”。乡贤们不仅以威望服人,更依村规民约办事。在竹林里,那几张被磨得光亮的石凳上,村规民约被反复解读,成为解开家家户户心结的“金钥匙”。截至目前,“讲理亭”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0余起,真正成为村民心中“评理的地方、解忧的去处”。

刘山村基层治理的精妙之处,更在于将自治根基深扎于院落之中。在村口的墙上,“大家的事情大家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16个大字赫然醒目。放眼望去,乡间小道一尘不染、家家户户农具摆放整齐、庭前院后花草环绕……
“这些年来,‘自治’理念早已刻印在村民心里。”刘山村村党支部副书记钟陶告诉记者,“我们坚持按户划定卫生责任区,分片负责、按月评比,示范带动群众‘前庭栽花,后院种菜’,全区域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提升。”

过去,村民主人翁意识普遍不强,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公共区域环境维护当中来,人居环境不容乐观。为此,刘山村创新建立“小院匠人”自治体系,通过不记名投票推选出3名“小院匠人”,并成立院落自治理事会。3名匠人的管辖领域尽管各不相同,但平日里都会串门走访,村里的大事小情了然于胸,他们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们。通过民主商议制定出的四项“微治理”制度和小院“微公约”,则涵盖了院落卫生、公共秩序、民风民俗、产村融合发展等各个方面,成为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的指向针。
与此同时,刘山村还推广运用“积分制”,调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还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民情、便于操作的积分条款,给予村民量化打分。而村民凭借获得的积分则可以在设立的积分兑换“站点”,兑换米面粮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每个季度,该村还开展“匠星红黑榜”评选示范活动,并从中评选出“年度红榜匠星”。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一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和美乡村“微治理”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刘山村人的主人翁意识也与日俱增。“村里的卫生大家都要参与,大事小事也要一起商量。”村民李元洪说,“看着这么干净的环境,心里都特别舒畅,我们会继续保持。”

如果说“讲理亭”与院落自治是刘山村基层治理的当下实践,那村史馆则在“铸魂”层面凝聚着全村的精神源流。200多平方米的村史馆里,泛黄的家谱、陈旧的农具、黑白的老照片无声讲述着村庄过往,唤醒着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乡土记忆;而融合现代审美与创新元素的草雕文创、柳棍文化陈列等,则让参观者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崭新生命力……

“村史馆是我们共同的财富。”钟陶动情地说道,“它不仅记录着过去,更是凝聚人心、涵养新风的精神高地,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今,刘山村的乡风文明早已吹进家家户户,浸润村民的心田。

从“讲理亭”的纠纷调解到院落自治的村民参与,再到村史馆的文化传承,在刘山村,一条完整的基层治理链条清晰可见。当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当老办法与新智慧在乡土实践中相融相生,一幅充满活力又富有底蕴的乡村善治图景便徐徐铺展开来。
编辑:张熠
责任编辑:尤洋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