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熠/视频
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 邓莉
雕、镂、剔、刻、剪……一方朱红纸在指尖翻飞,剪刀尖沿着折痕轻旋游走,纸屑如细雪簌簌飘落。当八折红纸徐徐展开,一幅层叠交错的团花剪纸跃入眼帘——在大安区何市镇中心校的“剪之韵”艺术社团,自贡手工剪纸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欣欣正为油纸伞披上精致的“剪纸嫁衣”。


2019年,为评定“自贡市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自贡市优秀学生艺术团”,这所农村学校选择了自贡“小三绝”中材料易得、适合孩子的剪纸项目。在姚欣欣老师的带领下,“剪之韵”社团应运而生,以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为留守儿童居多的校园开辟了美育新天地。

单色剪纸,以“古、朴、纯、美”的韵味,成为孩子们学习剪纸的起点。姚欣欣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从单色剪纸起步,逐步引入染色技艺,把剪纸晕染出层次丰富的色彩。随着姚欣欣老师的指导,孩子们屏息凝神,红纸铺展,对折翻转,剪刀在纸间游走沉潜,让一张张红纸在手中幻化出繁复精美的图案。

从此,每周三下午两节连上的剪纸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社团按年级分三个梯队,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姚欣欣分类教学。从新手握剪姿势,到进阶者挑战复杂技法,她都不厌其烦,耐心教导。

“现有60名学生在学,加上毕业生已超百人。孩子们剪纸时那份细心,有时连我们老师也自叹不如。”姚欣欣欣慰地说,“有的作品线条婉转如流水,刚劲处又似刀刻,浑然天成。”这份热爱在假期也延续着,常有学生在家练习,开学带回剪纸作品请姚欣欣老师装裱。在她的教导下,学生们以剪刀代笔,剪刻出婀娜多姿的《金陵十二钗》、英勇不屈的《英雄江姐》、时序更迭的《二十四节气》,憨态可掬的《恐龙世界》等作品。这些作品装饰着教室墙壁与顶灯,化身为“会说话的诗词书签”,引人细细品味。



为拉近非遗与生活的距离,姚欣欣还将剪纸艺术染印在手提袋、T恤上,让古老纹样焕发时尚气息。“非遗文化已融入衣食住行。”姚欣欣坚信,“民族传统需不断滋润现代生活,只要根植乡土,非遗传承就能润物无声。”

现今,姚欣欣不仅在校内倾力教学,还编写校本教材,利用寒暑假赴龙井街道、仲权镇等地开展公益剪纸课。《染色红梅》《莲伞有鱼》《烛光里的希望》……每件作品都诉说着她独特的审美与传承的情怀。

“我希望以纸为媒,连接美好的人和事。”姚欣欣手持一幅新剪的团花,轻轻贴于伞面。伞骨撑开,繁花在光影间流转,古老非遗正借由这灵巧的双手在童心深处扎根,向广阔生活绽放恒久光彩。
编辑:张熠
责任编辑:尤洋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