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王翔鹰

8月15日的凤翔村生姜种植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浓郁清新的姜香。田埂上,谢方荣、程金华夫妻正弯腰采收,红色沙土被轻轻拨开,一串串白嫩饱满的生姜便“破土而出”,根茎细长、质地脆嫩,惹人喜爱。“你瞧这串嫩姜,一个老姜种就发了一二十根芽,市场上抢着要!”谢方荣举起手中的生姜,眼角的笑意藏不住,“今年这6亩姜长得比去年还好,收入肯定差不了!”

种了近30年生姜的凤翔村致富带头人刘天相,对这份丰收更有感触。“俗话说‘1亩生姜抵15亩庄稼’。全村今年种了近300亩生姜,比去年扩种10%。采收这一个多月已经卖了150吨,预计总产量可以达到700吨。”看着田垄间穿梭忙碌的身影,刘天相早已规划好明年的蓝图:“地都找好了,我想带着乡亲们把这特色产业做得更大!”
在大同村,集体经济打造的生姜分拣中心里同样热闹非凡。刚从地里运来的嫩姜堆成小山,村民们忙着分拣、冲洗,水珠顺着白嫩的姜身滚落,映出丰收的亮色。“刚从地里扯的,五筐足有300斤!”一位村民擦着汗笑道,手里的嫩姜白净细长,“你看这姜,还没长红头,又嫩又脆!”

“这边洗了,那边还没洗,所以看着有差别。”村党支部书记马淑德指着分拣线解释,“我们打了3口近70米深的水井,清洗全用井水——这水我们自己日常都喝。生姜种植从土壤消毒到病虫害防治,全程科学规范管理,每年抽检合格率都是100%!”
如今,分拣中心成了村民的“增收站”。采收高峰期每天要清洗上市三四万斤生姜,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300万斤。“管理到位的姜农,亩产八九千斤,产值三四万元没问题!”马淑德笑着说:“经纪人直接上门收,村民不出村就能卖好价,产业链越做越顺!”
丰收的喜悦,传递到手机屏幕里。“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五宝镇的红牙白口竹根嫩姜,无筋无丝,咬一口脆香多汁!”身为退役军人和共产党员的刘俊,在镜头前举着刚采收的嫩姜直播带货,身后姜农们弯腰采收的忙碌身影成了最生动的背景。

几年前回到家乡创业的刘俊,带着上百户姜农搞起了专合社,种植生姜近300亩。在市供销社的支持下,他不仅深耕种植技术,更盯上了电商直播这片新蓝海。“现在每天能网销四五千斤!”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闪着光。
在镇干部眼中,刘俊是新农人的一个典型:“他不是单纯的‘流量网红’,而是扎根土地的实干家。从种植到销售全程参与,既保品质又拓销路,还打响了品牌,为产业发展扎牢了根基。”
据了解,五宝镇将加大电商扶持力度,培育更多新农人完善产业链条,同时持续扩大种植规模、细化种植标准、提升生姜品质,让这片土地孕育的“金疙瘩”,铺就村民们更美好的“姜”来。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