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巴中:135株野生桢楠的抢救式迁徙与新生

2025-08-20 14:21 巴中市融媒体中心

0

分享

立秋刚过,清晨七点,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桢楠叶,在林间投下斑驳光影。管护员杨仕勇穿行其间,目光掠过一株株碗口粗的树干,指尖轻触树皮上崭新的编号“Z-135”。“从前,这里还是片荒坡;如今,已成了桢楠的新家。”他轻声感慨。

这片生机勃勃的林子位于平昌县望京镇望京村,是从江家口水库淹没区“抢救”迁徙而来的135株野生桢楠。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桢楠以“娇气”闻名——气候、土壤、光照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影响其生存;移栽过程中任何环节的疏漏,更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伤。而这135株桢楠不仅全部存活,还蔚然成林,其背后是当地对珍稀植物的极致珍视,四个动人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诠释。

检察建议,珍贵桢楠亟须“抢救”

当巴中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平昌县检察院再次走进平昌县望京镇望京村开展回头看工作时,看到田坝里高大青翠的野生桢楠感到甚是欣慰。

事情还得从当年办理的一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说起。

检察官实地查看野生桢楠生长情况

2018年5月,邻村村民朱某因在望京村非法砍伐7株桢楠被公安机关移送检察院。检察官在事发地进行案情核实时,了解到该处生存有万余株野生桢楠,是当时发现的川东北最大规模的野生桢楠生长带。但相关部门之前并不了解相关情况,该片区野生桢楠的保护工作还是一片空白。

平昌县检察院通过案件办理,向县林业局和当地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加强对野生桢楠的保护。就在当地村委会刚刚将野生桢楠纳入公益林管护并安排专人巡护后不久,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水利工程和全国172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的江家口水库开工建设。生长在河谷地带的一批桢楠正处于淹没区,蓄水前均需要移栽。

一方面是重点项目建设,一方面又要保护植物多样性,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平昌县检察院再次建议林业主管单位及时做好桢楠移栽工作。

翻山越岭,为桢楠觅“新家”

移栽工作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平昌县林业部门联合江家口水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迅速启动相关工作。

“花一个多月时间只为给树选新家,起初我真觉得不可思议。”江家口水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静至今记得选址时的场景。按照规划,水库建成后23平方公里的水域将淹没林地,其中包括一片珍贵的野生桢楠林。若不及时迁移,这些“植物活化石”将永沉水底。

原以为只需迁出淹没区即可,但桢楠对生长环境的苛刻要求远超预期。平昌县邀请省林科院专家团队,开启了一场跨越山川的“寻家之旅”。

专家们跋山涉水,历时一个多月实地勘察、反复论证,终于在望京镇望京村田坝与灵山镇凉亭村学堂沟,找到了土壤酸碱度、光照时长、湿度条件都完美匹配的“理想家园”。为最大限度降低迁移损耗,135株胸径12厘米以上的成年桢楠被就近安置在望京村,137株幼树则迁往学堂沟。

在选址的同时,一支专班正为每株桢楠建立详尽的“生命档案”:精准测量树高、胸径、冠幅,拍摄“全身照”,记录生长特征——这些数据构成了桢楠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为后续的科学迁移与精准养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雕细琢,为树根披“襁褓”

2024年惊蛰过后,迁移工程在春雨中启动。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工人们手中的“特殊装备”:裹着麻布的竹筐盛满湿润的苔藓,特制遮阳网被裁成树冠形状,棉绳一圈圈温柔地包裹着巨大的土球。“桢楠根系十分脆嫩,对土球的大小有严格要求,包扎时要像裹襁褓一样小心。”石静介绍,连包扎绳都特意选用柔软棉绳,只因粗糙的麻绳可能会勒伤纤细的须根。

为确保桢楠安全“搬家”,市、县林业部门特聘成都植物移植专家,创新采用“三步迁移法”:提前半年断根控水,促使根系积蓄能量;迁移前72小时喷施抗蒸腾剂,最大限度锁住水分;运输全程保湿,车辆加装恒温装置,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5至22摄氏度,如同为树木开启了“移动空调房”。

最牵动人心的是迁移那株150年树龄的“树王”。这株胸径达86厘米的古树,仅包裹根系的土球直径就超3米,需16名工人合力抬运。为避开陡峭地形,施工队专门修建了300米临时便道,沿途架设防护网缓冲震动。当“树王”被稳稳地装上平板车,看着完好无损的土球和依然舒展的枝叶,现场所有人悬着的心才放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场动用挖掘机、挂车的“生命迁徙”,历时3个多月,慢工细作的背后,是对自然生命的深深敬畏。

十年守望,为新生筑起“监护网”

如今,走进桢楠林,树木按“品”字形错落分布,既保证了通风采光,又模拟了自然的群落结构。树干旁的传感器实时回传温湿度数据,病虫害监测设备24小时值守,树下伴生的植物郁郁葱葱,共同构建起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这是专家设计的‘最佳生长模式’。”石静介绍。

野生桢楠  图据川观新闻

移栽成功并非终点。当地政府为这批桢楠量身定制了长达10年的“成长监护计划”:1至5年为成活关键监测期,5至10年为养护巩固监测期。其间,专人专职管护,定期记录生长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立即精准干预。截至目前,这片凝聚心血的林子未出现一株枯死或严重病虫害,新抽的嫩芽在风中摇曳,无声诉说着适应与扎根的故事。

从淹没危机前的抢救性保护,到科学严谨的跨区域迁移,再到无微不至地安置与长期管护,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态守护行动,让135株珍贵的桢楠跨越山水阻隔,在新家园重获新生,续写生命传奇。这不仅是对珍稀植物种质资源的成功拯救,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当人类以敬畏之心和匠人之工守护自然,自然必以蓬勃的生机回馈人间。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